一个都不能少


◎梁山
  这几年,每到母亲节那天,网上都有一段视频冲上热搜,画面中母鸡在雷电交加的暴风骤雨中,为保护鸡崽,任由风吹雨打成了“落汤鸡”,而腋窝里呵护着的六七个小鸡安然无恙,令人无不为之动容。我想到了我的妈妈,她就是一个风里来雨里去用生命来呵护孩子的伟大的母亲。
  妈妈斗大的字不识一个,新中国成立前夕从几里外的村庄嫁入梁家。那时候因为没有实行计划生育,爸妈的生育能力强,原本想多生几个女孩可以帮忙家务,结果除了最大的是女孩外,连生6个男儿,这在四邻八乡并不多见。如何把这么多“化骨龙”养大直到成家立业,确实是件不容易的事情。记得在1970年夏天,有个交际能力强、经常“走留散”的远房亲戚,跟我爸说肇庆高要有一户人家想收养男孩,建议送去一个,以减轻负担。爸爸未征求妈妈意见就答应了。那天烈日炎炎,妈妈与其他生产队社员正在番薯地挖番薯,远房亲戚要来带走二哥了,妈妈知道后,飞奔回到家里,将二哥抱到怀中,坚决不同意送与他人,锵锵有声的说:“我每个仔女都是自己身上掉下的骨肉,别指望我会送人,一个也不能少!”妈妈向来说话都是低声下气的,这样高嗓门的声音令在场的人都有点愕然。远房亲戚自讨没趣地带本村另一个孩子走了。
  妈妈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按农村的说法,妇女产后,都要坐足月子(30天),否则对身体的损害是很大的,但妈妈每次产后,都是第三天甚至第二天就下地干活了,为的是赚几个工分,营养也跟不上,结果落得一身病痛。每次身体不舒服,妈妈都为了不花钱,自己根据土方去寻找草药熬食,长此以往,患上了慢性支气管炎,本来如果营养跟得上,也没大不了的问题,但妈妈总是把好吃的先给孩子们,等孩子们吃完,自己才吃剩饭剩菜。为了解决孩子小、劳力不足问题,每当农忙时候,妈妈还到外家动员舅舅过来帮忙插秧、割禾,甚至牵着耕牛来帮忙种地。后来,家里开始编织竹笠,全家都得动员起来,妈妈身体不好,但没有做旁观者,而是作为重要支柱之一,白天去生产队劳动,回来煮饭炒菜给孩子们,并做完家务之后,马不停蹄参与到编织分工中来,还经常是最后一个上床睡觉的。在我的印象中,妈妈没有好好休息过一天。
  妈妈是一个家庭观念十分强烈的女人。上世纪七十年代,我的三个哥哥陆续娶回了媳妇,本以为可以减轻妈妈的负但,但二嫂三嫂过门不久后,各打各的小算盘。爸爸深谙问题症结所在,认为只有分家才能解决,但妈妈坚决不同意,认为这些年轻人不会持家,认为人多力量大,所以每次爸爸提出分家,妈妈都哭得死去活来。妈妈拗不过,最终还是分家了。分家后,她们的积极性提高了,生活也好起来了,陆续建起了属于他们自己的房子,事实证明爸爸的决策是正确的。但妈妈依旧过得很辛苦,即使身体不好,每天仍得自己去几百米远的水井挑水煮饭、洗衣服,原来硬朗的身躯,被压得有点驼背了。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妈妈的慢性支气管炎越来越严重,咳嗽经常夜不能寐,她就索性不睡觉,忍住痛苦,爬起来做家务。慢慢地,妈妈的身体吃不消了。1984年春节过后,妈妈拉了几天肚子,初七一大早我们就到公社卫生院请来医生,不幸的是,可能是用药过猛,妈妈摔了一跤后便离开了人世,享年6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