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历史的茂名“年例”风俗


民国时期的高州年例。

编者按:
  有关“过年”的记忆是由各种各样的味道构成的,年夜饭的美味、街上弥漫的鞭炮味、新写春联的墨香……这些气味就像是通往记忆的时光隧道,令人无比思念。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每一代人的年俗年味记忆各不相同。本期《往事》版推出“记忆深处的年俗年味”,作者通过文字,和读者一起感受那最想念的年味儿。

陈桂豪

  春节过后,茂名的各村庄、乡镇和县城,在不同的日期做一次很特别的民俗节日——年例!其独特之处是一年之中,比任何节日都盛大、隆重、热闹的民间习俗。在做年例中流传着很多故事。
  看谁家鸡最肥
  大据《中国民间风俗大全》一书记载:“年例”是汉族民间岁时风俗,流行于广东吴川、茂名一带。茂名年例起源于清朝,民国时期和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最盛行。五十年代后期至六十、七十年代曾中断,到八十年代又恢复起燃。做年例最热闹的是游神,摆宗台敬神,“摆宗”原是“拜老祖宗”,但做年例敬神把“拜宗改称同音语‘摆宗’”。在摆宗台中主要是鸡、猪肉、鱼三牲,有很多用苹果、火龙果、青枣、莳菇、兰豆,做成有孔雀开屏花样摆在台上敬神。摆宗台上都会看谁家的鸡最肥大。高州石鼓的一个村庄,在做年例摆宗台上,有一位老农民的鸡十斤重是最肥大的。这位将近八十岁的老农民说是自己养了两年的家鸡。说起大肥鸡,老农民讲了一个故事:从前,有两兄弟做年例,大哥做生意很有钱,在宗台上摆放一个六斤多重的大肥鸡,让村里的人很羡慕。而弟弟在家艰难地种田,生活很贫穷,做年例宗台只摆三碗大米饭,在拜神中哭着说:“菩萨菩萨,我无钱买鸡,只有三碗米饭来敬你。”感动了很多村民,大家纷纷捐款给他。后来,弟弟很勤奋,用这笔款买回十多个母鸡生蛋,孵出一群又一群小鸡,精心饲养,到了第二年的年例宗台摆放了一个最大的肥鸡。同时,他感恩捐过款的村民,送给每人一个大肥鸡,在做年例摆宗台上,看到很多大肥鸡。
  三代吹响长杆唢呐
  高州石鼓镇的一个古老乡村做年例游神中最热闹。小孩蹦蹦跳跳,青年在欢笑,而主持游神的大多数是老年人,因为年例风俗在老年人的心灵深处留下一道不可磨灭的记忆。游神时,彩旗飘飘,有舞狮队、号角队、秧歌舞队,敲锣打鼓又唱戏。最引人注目的是10多个农民吹响长杆唢呐,有时一齐吹,有时2-3人吹,笛声震天动地,雷霆万钧,给年例增添了不少欢乐气氛。
  其中一位中年农民的长杆唢呐很老旧很古董。那是有故事的唢呐,历经三代人。民国三十八年做年例,他爷爷吹响长杆唢呐,号召穷苦人民闹翻身,减租减息斗恶霸;家乡解放那年,父亲和十多个老农民又吹响长杆唢呐庆祝解放;文革时代,到处破四旧立四新,父亲在菜园里挖了一个坑,把长杆唢呐收缩回两尺多,用塑料布包好再加水泥袋装好收藏20多年。改革开放后,家乡恢复做年例,他挖出长杆唢呐,学着父亲吹起来,那村做年例,和10多名老友为挣钱又快乐,吹响长杆唢呐做年例,祈盼风调雨顺,百姓幸福!
  我每年做年例听到这条经历了70多年的老旧长杆喷呐吹响时,就仿佛听到了好声音,人民的幸福就是我们的梦想。
  免费吃餐“年例宴”
  当地流传着:高州、电白、化州人叫做年例,茂南区人叫食年例。是的,在年例时,各家各户都在免费招待亲戚朋友吃“年例宴”。客人穿红挂绿,背着水果礼物风行探年例的活动。
  解放前,农村有的老百姓生活困难,害怕做年例,但打肿脸充胖子,倾家荡产筹钱也要做年例招待客人。八十年代恢复做年例后,乡里人每年约定亲戚朋友来聚会食年例,不管认识不认识,来的都是客,一律盛情免费款待。八十年代做年例,由于乡村农民生活水平一般,只能做老式的“年例宴”招待客人,那个年代流传着一首茂名方言的故事顺口溜:年例年例,人客到齐,有钱尽使,准备肥鸡。鹅鸭猪肉,鱿鱼虾米,莳菇莲藕,豆炸粉仔。蕃茄兰豆,香芹元茜,烤炸煎炒,精享巧制。烟酒水果,糖仔瓜米,满台罗列,趁热挟鸡。酒过三巡,开始倾计,谈天说地,扯东讲西。饭饱酒醉,烧条烟仔,茶后散步,又有嘢睇。舞狮烧炮,玩到鸡啼,戏散客走,方知眼眯。
  新世纪以来,农村许多人外出打工、做生意,赚到很多钱,很多人建起了楼房,购买了小汽车,千里归来做年例,在“年例宴”餐桌上,很多人是请厨师做菜,有的是酒家一条龙服务。有钱人做“年例宴”吃的是水鱼炖鸡汤或山龟汤、龙虾鲍鱼粥,白切鸡、盐焗鸡、葱油鸡、炸白鸽是平常菜,清蒸石斑鱼、乳猪拼盘、白灼竹虾,有的还上燕窝鱼翅,但炒米粉是年例中必不少的一道菜,因为与当地人说“起粉”谐音,希望来年事业发达。
  做年例,使人快乐,吃年例,很有人情味。年例充满人情、亲情、友情、客情,给人们追求幸福的美好生活,蕴藏历史和文化的源远流长。“年例”永远是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