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清明茶


□杨端雄
  春分过后,雨水逐渐丰盈,报春归来的燕子飞掠过乡野天际,静静地注视着霏霏春雨中的世间万物。崎岖的山路上,路人行色匆匆,又是一年清明节了……
  信宜,云开大山及云雾大山跨过其境,境内七成多是山地,称为“八山—水一分田”之地。逢山必有客,无客不住山,客家人大多择山而居。群山连绵,无边无际,信宜茶山客家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每个时节都保留着自己的信仰与风俗。清明时节除了秉承“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传统外,流传至今的清明茶是茶山人挥之不去的共同记忆。
  淅淅沥沥的雨水飘落世间,经历一冬的万物重新鲜活起来。雨水稍作停歇之时,祖母总会戴上竹叶帽,披上蓑衣,背上竹篓,手持镰刀向山里进发,她要赶在清明过去之前,为一家准备好应对炎夏的“清明茶”。清明茶又称为“五味茶”,通常由茶叶、黄牛木叶、枫叶、番石榴木叶、菇稔树叶共五种材料组成,故别称五味茶,但是,材料也可以根据不同需要而作调整,这里面的奥秘只有祖母才掌握。又因最佳的采摘时间是在清明前,所以,多称清明茶。
  番石榴树、枫树在村中三岔河的沙湾边就有生长,这两种材料,我们自小都懂得帮忙采摘。但是茶叶、黄牛木叶和菇稔树叶就得去松木岭寻找了。松木岭距离比较远,祖母每次都是独自前行,许是因为担心年幼的我们无法承受路程的遥远吧!
  傍晚时分,当雾气再一次笼罩着大地的时候,五种材料终于在天时地利人和的作用下会合在一起了。祖母稍微清洗一下,然后就将五味叶子晾在簸箕上。等到晚饭过后,祖母认真清洗铁锅,并告诉我们,炒茶的物件不能沾油,然后就添上柴火。旁边已经晾干水滴的五味叶还保持着鲜嫩的原状,祖母说,今晚就要炒好,等过夜了,叶子就老了,就会失去五味茶的功用。祖母捧起叶子,轻轻洒落在已有热气的大铁锅里,然后就用锅铲翻动,待到叶子升腾着热量,她就得将手伸进锅里,抓住叶子往掌心揉搓,这样,可以加快五味茶形成速度,接着又将热腾腾的五味材料捧上旁边的案板,双手搓揉,这一步,祖母解释说是去涩水。待搓揉一遍后,再下锅,再捧到案板上去涩水。如此数次,待到五味茶水分已干,清香弥漫着整个厨房,则可盛起摊晾在干净干燥的簸箕上进行散热,待到冷却干爽后,即可封装。
  祖母极是疼爱我,每次炒茶她都会留我在旁边,耐心地将炒茶的细节给我讲解,然后总会悠悠地说:“凡事多学来做,以后我老了,就没有人给你们炒茶了。”在祖母的带动下,我自小就炒茶,也追随祖母认识了田基黄、鸡屎藤、淡竹叶等植物,但是我生性好动,无志于此,特别是后来外出求学,慢慢就淡忘了,为此,祖母常常觉得遗憾。
  清明茶有清热解毒消暑的作用,但不能当即喝,因为药性过猛了,会伤及脾胃,所以,陈年为佳。兄长成家立业之后,家庭负担重,经人介绍去工地烧焊,六七月的酷暑,来电告知暑热不适,延医数日,效果不佳。祖母听闻,当即准备好清明茶,拜托回村的叔伯捎带给兄长。兄长煮茶两日,头晕目眩呕吐之感消失,颇为神奇。
  待我而立之年,重拾炒清明茶的心愿。当我站在石崖边,看着那些长在崖边的黄牛木的时候,竟心生畏惧感,无法举步向前,也不明白当年祖母的勇气是如何得来的。我诉苦于材料再难找齐,年逾九十的祖母不由感慨:“没有办法了,我走不动了!”至今思之,令人黯然神伤。
  清明的雨水依然数千年的延续,唐朝“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感伤之情穿越时空,令今人每每缅怀过去。清明时节行进在山路上,秉承“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传统,体味的是家族的艰辛与荣光;而苍茫的天地下,祖母在厨房里不辞劳苦地炒清明茶,求的是一家老少平安。清明茶带来的记忆,使散落于天涯的我们,敢于应对各种苦难,那种只有客家人才分辨得出来的清明茶味道,更是使我们不敢忘却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