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清明时
□陈燕
清明节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唯一一个与节气合一的节日。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这首脍炙人口的《清明》,纷纷细雨、断魂行人,传神地描绘了清明烟雨凄迷、祭奠先人的哀景。秉承“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传统,节日的清明,为祖墓添新土、插新枝,叩拜先人,自古传承,至今不辍,既体现了后人对于先人的思念和缅怀,也是一种心灵的寄托。
犹记得少时清明,在父辈的带领下,整个家族浩浩荡荡地扫墓去。墓地在荔枝林深处,一家老小齐动手,砍枝锄草培土,然后摆上祭品,燃香烧炮,大人神情庄重地叩拜,而后于林荫下,一家人吃着带来的食品,给孩子讲先人的故事,遥忆那些被时光抹去的过往,让我们懂得先人从哪里来,我们的根在哪。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几多情,无处说,落花飞絮清明节”……袅袅尘烟起,道不尽祭奠先人的悲痛和思念。年年陌上草木深,岁岁清明寄哀思。抚今追昔,黄庭坚说,“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连豁达的苏轼也难免伤怀,“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长忆故人与往昔,追思,赋予了清明这个节日特别的意蕴。
清明不光有哀思,作为节气的清明,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又称踏青节,《岁时百问》云:“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此时春回大地,“清明”二字染上了无尽生机和颜色:是草色返青,是垂柳绽芽,是桐花喧闹,令人神清气明,用“清明”来概括这个时期,是最恰当不过的一个词,自有其与天地相连的诗情画意。
清明节,是踏青赏春、亲近自然的大好时节。“桃花雨过菜花香,隔岸垂杨绿粉墙。斜日小楼新燕子,清明风景好思量。”清明风至,文人的笔下,描绘出一幅幅生动鲜活的清明画卷。“拆桐花烂漫,乍疏雨、洗清明。正艳杏烧林,缃桃绣野,芳景如屏。”是承平气象下的旖旎春色和春意盎然。“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寻春游赏,处处繁华热闹,人们纷纷“嚼花载酒过清明,典却春衫待夏至”,享受活在当下的喜悦。
几多伤怀,几多欢乐,都是同一个清明。《帝京景物略》里写道: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生命就是如此,生生不息,有逝去,更有新生。愿我们都不忘来路,懂得爱与珍惜,活得清新明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