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芋头饭
■毛勇强
改革开放后,我有机会走南闯北,品尝过各地的芋头饭。可是,都觉得不如母亲煮的芋头饭美味可口,颊齿留香,回味无穷。
我的少年、青年时代,人民生活水平低下,物质贫乏。如果有芋头饭吃的话,心情格外高兴,甚至堪比过年。那时,还没有反季节的农作物,每年中秋节前收获芋头。因此,一年最多有两次机会吃到芋头饭。每到收获芋头的季节,母亲的“媒人女”芳姨便会不辞劳苦徒步好几公里,背七八斤芋头到我们家。每当芳姨入门,我和哥哥就会高兴得跳起来,用欢腾雀跃来形容也不过分。当时,芳姨难得来探“媒人婆”,加上路途遥远,她每次来都会住一个晚上。而我母亲是供销社的售货员,工作忙得不可开交。因此,每次芳姨来了之后,先是将芋头刨皮、切块,等母亲下班后再动手煮芋头饭。煮芋头饭的具体做法是:将镬头烧干水,放上花生油、盐、蒜子等和芋头一起炒过。之后,铲起来放进瓦煲,加上大米和适量的水,大约二十几分钟,香喷喷的芋头饭就可以上桌了。母亲煮芋头饭时,我们早已在厨房“左腾右腾”,观看母亲“工作”的全过程,渴望让人垂涎欲滴的芋头饭快点出炉。当母亲郑重宣布:可以吃芋头饭了。我们迫不及待地拿着碗冲上来盛饭,还未坐下来便开始狼吞虎咽地吃起来,往往还不知是什么滋味,便“消灭”了一碗。这时,母亲提醒我们有足够的芋头饭,你们不要太狼狈,放慢点速度吧!我们才“恍然大悟”:因为难得煮一次芋头饭,所以每次母亲都格外大方,比平时煮白米饭的分量多很多,一是全家人可以放开肚皮饱吃一顿,二是将剩下的装在瓦煲里放在墙边“过夜”,也许是吸了地气吧,第二天加热再吃时,真的是“吃过返寻味”。
在我们家乡,把煮芋头饭叫“正芋头饭”,也许由于“正”与“蒸”读音近似吧。母亲“正”的芋头饭味道好极了,我们全家人赞不绝口。芳姨也想学煮芋头饭,但尽管我母亲毫不保留将“秘诀”和盘托出,可是芳姨“正”的芋头饭无论如何也达不到我母亲的水平,母亲颇有体会地告诉我们:任何事情只要你投入去做都是有学问的,靠的是心灵手巧,不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正”芋头饭也是这个道理。例如,在“正”芋头饭的过程中,为了检验是否“开米”,有的人几次揭开锅盖,用筷子挑一点饭试一下,这就大可不必,而且会影响饭的质量。其实,当炊烟垂直向上飘时,饭就干水了。这时,就应该熄火,几分钟后开盖,芋头饭正好达到“要求”。母亲“正”的芋头饭味道好,应该是在炒料和煮饭时火候掌握得恰到好处吧!
如今,母亲已是耄耋之年。值得庆幸的是,她老人家身体尚好,生活可以自理。更可喜的是,每当我携妻带儿返家看望她时,她都会“正”芋头饭让我们美美地吃上一顿。而且她与时俱进,对芋头饭进行了改革:炒料时加上香菇、腊肠、虾米等,“正”出的芋头饭质量更上一层楼。更妙的是,配上花生碎、生葱作为配料,让我们未吃已咽口水。如今,尽管我们肚子里的油水已十分充足,可是每次依然可以吃两三碗。年迈的母亲看我们吃得津津有味,她便笑得只见牙齿不见眼睛,也许她的心里乐开了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