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罗非”跨界融合实现风味创新


邹玉芳(茂南)
  据茂名日报报道,近日,在茂名市庆祝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暨金秋消费季活动现场——柏桥服务区,粤、鲁、川、苏、闽、浙、湘、徽八大菜系的名厨齐聚一堂,同台献艺。名厨们以茂名罗非鱼为核心食材,与八大菜系充分融合,现场烹制出32道风味各异的佳肴,每个菜系各呈献4道菜品。活动最终评选出8道特别突出的菜肴及8位“匠心厨师”。其中,国际注册高级烹饪大师、粤港澳五星级名厨司徒永健荣获“粤菜系匠心奖”。茂名罗非鱼协会将向各大酒店餐厅重点推介此次由八大菜系创作的32道罗非鱼菜品,尤其是获奖的8道代表性菜肴,推动这一跨界融合的美味赢得更广泛消费者的青睐。
  罗非体型属淡水养殖鱼类,具有生长迅速、抗病力强、饲料需求低、适应性强等优势。然而,在消费者传统认知中,因其略带泥腥味、肉质相对松散,且价格亲民,常被视为“上不了台面”的经济型鱼类。相较于三文鱼、鳕鱼等深海名贵鱼种,其口感与风味存在一定差距,长期被贴上“廉价”低端”的标签,鲜见于中高端宴席。
  为提升罗非鱼品质,近年来,随着现代水产养殖技术的发展,养殖户通过生态循环水系统、生物调控、优化饲料配方以及“吊水养殖”等工艺,推动罗非鱼从追求产量向品质升级转型。这些技术有效减轻甚至消除罗非鱼的泥腥味,培育出肉质紧实、味道清鲜的优质产品。
  不同地区食客饮食习惯各异——有喜辣者,有嗜甜者,亦有偏爱清淡者。而罗非鱼的烹饪挑战在于肉质较易松散:火候过猛,鱼肉易变干柴;炖煮时间过长,则香气流失;调味稍有偏差,便影响整体风味。例如,“炒”讲究镬气十足,“炖”注重时间沉淀与质地软糯,“蒸”则强调原汁原味与口感清爽。对厨师而言,烹饪不仅是将食材做熟,更是通过火候掌控、刀工处理、调味技巧与烹饪手法,实现对食材的重构与升华。唯有深刻理解食材特性,方能让同一原料呈现出多元风味;唯有选对技法,方能让优质食材的每一口都充盈芬芳,使美食从味觉享受升华为文化传承,满足各地食客的味觉期待——这正是人类饮食智慧与文明的体现。
  司徒永健与一众名厨精心筹备,深入研习八大菜系的风味精髓——从鲁菜的醇厚浓郁,到苏菜的细腻婉约;从川菜的麻辣奔放,到粤菜的清鲜本真——将经过90余天吊水净化、无腥味、肉质Q弹的优质罗非鱼,与中华千年饮食智慧相融合。他们以锅铲为笔,食材为墨,每个菜系创新研发4道菜品,共呈献32道创意佳肴。
  这32道菜宛如32首风味诗篇,在食材的解构与重构之间,开启食材与文化的全新对话。此次探索突破了罗非鱼原有的味觉边界,使其从普通水产蜕变为承载多元饮食文化的风味载体。当罗非鱼既能展现淮扬菜的精细刀工,又能演绎湘菜的酣畅淋漓,其价值已不止于食材本身,更成为连接地域文化与现代消费的情感媒介。
  这场高水平的厨艺竞技也向食客证明:农产品的价值跃迁,关键在于突破其物理属性的局限,在文化维度上开辟新的意义空间。茂名罗非鱼此次与八大菜系“联姻”,实现了“一地食材,全国风味”的创新表达。
  当32道创新菜品走进酒店餐厅,当8道获奖菜式成为市场标杆,“一产联动三产”的发展路径不仅拓展了罗非鱼的市场半径,更推动了产业标准的建立与品牌价值的提升,助力罗非鱼产业迈向价值链高端。
  茂名罗非鱼的蜕变启示我们,在消费升级的时代背景下,农产品的价值创新永无止境。唯有不断打破认知边界,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真正的价值跃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