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诚为本,行稳致远


崔耀奇(电白)
  近日南国电白的沉香市场,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震动。媒体的镜头之下,那些曾被冠以“沉水级”“满满油脂”美名的沉香制品,顷刻间显出了原形——不过是注油、染色的“次品”。风波既起,当地的反应不可谓不迅速:联合调查组“雷霆出击”,立案、检查、整改;为期三个月的专项整治行动旋即展开,对生产、加工、销售的全链条进行一番彻底的整治。更有那三百余名沉香从业者,齐聚一堂,举起右手,许下“真品筑基,诚信立业”的庄严誓言。
  这让笔者不由得想起沉香的本来。沉香,它原是树木的眼泪,是沉香树在遭受雷击、风折、虫噬后,于伤痛处默默分泌树脂,经年累月,方才结成的香韵。这本身就是一段关于磨难与沉淀、时间与真诚的叙事。古人爱香,爱的便是这份天地孕育的自然之气与岁月凝结的敦厚之德。屈原佩香草以明志,黄庭坚咏香有“险心游万仞,躁欲生五兵”之句,皆是借香之清逸,来涤荡人心的浮躁与虚妄。一块上好的沉香,其味清雅而悠远,初闻似有还无,再品则沁人心脾,能定气安神,这何尝不是“诚”的品格?它不张扬、不取巧,只是静静地在那里,以其内在的丰盈,赢得世人永恒的珍视。
  然而,曾几何时,这“木中钻石”、“香中君子”也被卷入了急功近利的漩涡。直播间里天花乱坠的话术,货架上琳琅满目却真伪难辨的“珍品”,无不在试探着诚信的底线。当“速成”的假香靠着低廉的价格和炫目的宣传大行其道时,那些遵循古法、耐心等待树木自然结香的香农,那些坚持一物一证、透明经营的商家,被倒逼到了市场的角落。这无疑是“劣币驱逐良币”的活剧。失信之举,伤的不仅是消费者的权益,更是电白作为“中国沉香之乡”这块沉甸甸的金字招牌。长此以往,整个产业的根基都将被蛀空,如同那被虫蚁蛀空的香木,外表或许依旧,内里却早已朽败,再难散发出真正的芬芳。
  由此可见,电白区此番的雷霆手段,与其说是一次被动的“救火”,不如说是一场主动的产业“正名”与价值回归。那全链条的布防、密集的抽检、有奖的举报,是“硬”的用规矩的约束,意在划清红线,让作伪者付出代价,此为治标。而更令人心生期许的,是那“软”的一手——行业集体的宣誓、自律公约的签订、诚信企业的标杆引领。这是在尝试重新唤醒一种源于行业内部的自觉,一种对职业的敬畏与对传承的担当。尤为关键的是,一系列团体标准、地方标准的制定与实施,以及DNA指纹图谱等科技手段的引入,如同为沉香“验明正身”建立了科学的“尺规”。古人品香,多凭经验,难免有看走眼的时候;今人若能以清晰的标准治乱象,让“好沉香”有章可循,让“假沉香”无处遁形,这便是时代进步赋予“诚”字的新内涵——它不再仅仅依赖于个人道德的弹性约束,更是获得了制度与科技的坚实支撑。
  《中庸》有言:“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天地化育万物,各正性命,从无欺诈,这是天道的“诚”。天地万物,皆循其道而行,春华秋实,寒来暑往,无有欺诈,这便是天地之“诚”。人立于世,业成于勤,亦须守此“诚”道。对于沉香产业而言,“诚”是选材时对天然本真的敬畏,是加工时对传统工艺的恪守,是销售时对消费者的坦诚相见与承诺。它看似是一种约束,实则是经营之道一条最稳健、最通达的坦途。那些靠着弄虚作假或许能赢得一时之利,但“丽衣”退去,终将裸裎于人前,行而不远。唯有以诚为本,如那结香的树木般,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考验,方能使产品拥有岁月的分量,使品牌积淀下口碑的厚度,最终行稳致远,香传天下。
  纵观古今,大凡能传承百年而不衰的老字号,其秘诀无外乎“真”与“诚”二字。他们珍视自己的产品如同生命,对待自己的客户如同挚友。这份执着,与电白沉香从业者誓言中“真品筑基,诚信立业”的呼声,其精神内核是相通的。
  电白区的这场整治,恰似一场“及时雨”。我们期盼,雨水洗去的,不仅是市场的尘埃,更是从业者心头的浮躁。让诚信重新成为电白沉香最硬的底线,让每一缕升起的香烟,都带着自然的问候与时间的承诺。当消费者再次捧起一件沉香制品,指尖触摸到的,不仅是温润的材质,更是一份沉甸甸的信任。如此,电白的沉香产业,方能如它所象征的品格一样,在时代的洪流中,沉淀下真正的价值,历久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