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情”


图/文 王怀申 杜燕盛
  据工人日报报道,在数字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直播带货早已成为日常消费的重要渠道。然而,当“私域直播”将目标精准锁定在老年人群体,以“扫码领鸡蛋”“答题抢红包”为诱饵,用“中字头”品牌、“神药”功效、“狗血剧情”层层设套,我们不得不警惕:这场披着“关怀”外衣的营销狂欢,正在演变为一场针对老年群体的系统性消费欺诈。这些私域直播间,看似温情脉脉——送鸡蛋、讲养生、发红包,实则步步为营。它们精准抓住老年人信息辨别能力弱、渴望健康、容易轻信权威的心理弱点,通过伪造品牌、虚构背景、夸大功效,甚至编造“老婆出轨甩卖”“边境金矿福利”等荒诞剧情,诱导老人不断下单。更令人忧心的是,所售产品多为“三无”保健品、标识不清的药品,不仅浪费积蓄,更可能危及健康。
  私域直播之所以成为监管“洼地”,正因其隐蔽性强。不少平台具有封闭性,直播内容不易被外部察觉,违法成本低而收益高。加之老年人维权意识薄弱、取证困难,往往在子女发现时已深陷其中。而家庭的陪伴与沟通是抵御骗局的“第一道防线”。许多老人沉迷直播间,背后是现实中的孤独与情感缺失。子女多一句关心、多一次科普,就可能让父母少一次受骗。我们既要严厉打击“黑心商家”,也要反思:在数字化浪潮中,如何不让我们的父母成为被遗忘的“信息孤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