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开学如何破解孩子“手机瘾”
董天忠(化州)
开学季,许多家庭都笼罩着一层焦虑:孩子沉溺手机难以自拔,作息紊乱、注意力涣散,与家长的冲突时有发生。这不仅是家庭教育的难题,更是数字时代下如何守护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课题。破解“手机瘾”,需找准病根、开对方子,实现家校社协同发力。
“手机瘾”表面是行为失范,实质是需求错位。心理学研究表明,青少年沉迷虚拟世界,往往源于现实世界中情感陪伴、价值认同或兴趣满足的缺失。当学习压力过大、亲子沟通不畅、课外生活单调时,手机便成为逃避现实的“避风港”。简单粗暴的断网、没收手机,甚至责骂训斥,往往适得其反,加剧亲子对立,或将孩子推向更隐秘的沉迷。
破解之道,重在疏导而非围堵。家庭作为第一道防线,需变“控制”为“引导”。家长不妨与孩子共同商定手机使用规则,如设立“无手机就餐时间”、规定作业后可使用时段,培养契约精神。更重要的是以“内容替代”填补“时间空白”:通过亲子阅读、户外运动、博物馆探访等活动,让孩子感知现实世界的美好与丰富,在亲密互动中重建情感连接。
学校需筑牢育人阵地。开学初期可组织开展“数字素养”课程,帮助学生理解工具利弊,学会自我管理;丰富课后服务供给,用体育、艺术、科技等社团活动吸引学生主动放下手机。教师应关注学生心理状态,对沉迷倾向早发现、早干预,避免简单标签化。
社会支持体系同样关键。相关部门应持续净化网络空间,完善青少年模式,限制诱导性成瘾功能;社区可开设家长课堂,普及科学教育理念,为困惑家庭提供指导。平台企业须肩负起社会责任,用优质内容赋能成长,而非一味追逐用户时长。
守护青春远离“数字沉迷”,是一场需要耐心与智慧的长期战役。唯有以理解取代指责,以陪伴取代放任,以协同取代割裂,才能帮助孩子在虚拟与现实间找到平衡点,让他们在新的学期,以清醒的头脑、饱满的精神,迎接成长的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