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千万工程·茂名观察

以重大项目撬动县域经济崛起


特约评论员蔡湛
  在“百千万工程”加力提速的拉动下,高州市经济总量持续攀升,地区生产总值从2022年的735.59亿元增至2024年的809.78亿元,平均年增长5%,人均GDP达6万元,居茂名县域前列。2025年上半年GDP增速6.1%,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4%,综合实力跻身粤西县域第一方阵。
  茂名日报日前报道,高州市成为全省首批15个通过三年初见成效评估验收县之一。高州经济的崛起,印证了“百千万工程”是推动乡村振兴拉动县域经济的强有力引擎,启示我们以重大项目为抓手,在优化存量的基础上做大增量,才能厚植创新沃土,重塑发展优势,推动“百千万工程”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抓好重大项目要有眼力。眼光决定成败。以“百千万工程”引领县域经济奋勇争先,要有统筹全局、科学规划、打造平台的前瞻眼光。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单元,县域强关键在于产业兴经济强。省委省政府明确广东实现高质量发展短板在县、薄弱环节在镇、最艰苦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市委市政府提出,抓住县域这个重要发力点,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统筹县的优势、镇的特色和村的资源,抓好产业兴县、强县富民、县城带动,让县域进一步强起来、富起来、旺起来。为此,高州市以高质量发展为引领谋篇布局,突出制造业当家,加速补齐工业短板,打造金山智造等四大产业集群,引入申菱环境、中城大有储能、佛山照明、国星光电等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优势项目,预计到2025年底高新技术企业达50家以上。一座城市、一个区域的崛起,产业的选择和定位至关紧要。高州县域经济快速增长,得益于创新驱动不仅提供了强有力支撑,而且对避免低水平同质化竞争发挥了关键作用。这证明做大做强县域经济关键在于引入和布局优势项目,以项目辐射拉动区域发展。经济发展的过程,是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新动能与旧动能、新技术与成熟技术动态平衡的过程,坚持立字当头、先立后破,加快开发和掌握新质生产力,才能畅通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的通道,为县域经济注入不竭动力。
  抓好重大项目要有定力。事非经过不知难。对县域经济具有举足轻重作用的重大项目,往往经历了曲折迂回的艰难历程,对建设者的定力和韧性提出了严峻挑战。高州市以坚定信念和务实作风,推动产业能级跃升,补齐工业短板,彰显了锲而不舍的定力和久久为功的韧劲。一个投资5亿多元、年销售额可达10亿元的工业项目,投资者原本意向并非高州,但高州市领导得知这一信息后,多次与投资者沟通,坦诚表达招引项目的诚意和本土优势,最终使项目落子高州并如期建成投产,取得投资效益。这不仅让投资者尝到赴高州发展的甜头,而且树立了发展高地的标杆形象。为打造发展工业平台,高州园区投入15.7亿元,建成标准厂房50万平方米,省级佛茂产业园面积拓展至6862亩,引进中财管道、通用汽车等超千万元项目160个,总投资248亿元。创新“反向飞地”模式,茂名高州•佛山三水产业合作园落地项目17个,总投资121亿元。2024年高州主平台规上工业企业达到68家,工业总产值95.47亿元。高州挺直工业脊梁的奋斗历程告诉我们,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蓝图不可能一蹴而就,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抓好重大项目必须保持干在实处的精神状态,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向着既定目标砥砺前行。
  抓好重大项目要有合力。一个个重大项目为“百千万工程”注入澎湃动力,也呼唤各方聚焦形成合力。高州市“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取得重大进展,彰显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从省办公厅牵头筹集资金1.83亿元精准帮扶高州,到佛山市投入超1亿元支持高州美丽乡村建设;从粤海集团帮助分界镇成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强镇,到中山大学与高州市人民医院共建国家级干细胞研究平台,都对高州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能。高州市还动员社会资本踊跃参与,多元主体协同发力,央企国企实施项目100多个,投资120亿元;民企参与超千万元项目67个,总投资38.13亿元;“百会帮百镇”落实项目183个,总投资45.5亿元,形成了众志成城、共建共享的全新态势。由此可见,以重大项目为抓手,引导和凝聚各方力量,发展特色产业、建强特色园区,走好特色化差异化发展道路,才能推动“百千万工程”加快落地转化,使强县带镇促村展现蓬勃新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