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窦州古城


窦州古城文明楼。茂名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岑稳 摄

■杨端雄
  信宜城区变化日新月异,随着现代机械的轰鸣声,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玉都新区精心打造了体育公园、山水公园、中轴广场等多个休闲娱乐的好地方,极大提升了城区市民的幸福感。不过,在体验城区的现代化魅力之余,我时不时会驱车前往窦州古城走走,为的是感受千年古城的气息。
  窦州古城位于信宜市镇隆镇八坊村,始建于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已在此矗立了1400余年。古城得名于一个自然奇观——镇隆东江、西江交汇处的罗窦洞。《读史方舆纪要》记载:“县南一里有罗窦洞,长石贯岸,秋冬潦尽,水石下窦出”。秋冬水位下降时,水石从洞中流出,古人便以“窦”字赋予此地灵动的生命意象。据考证,窦州古城的中轴线与地理子午线精确重合,体现古城“中轴五行八卦”的规划体系。中轴线上,圣殿、棂星门、文明门、文笔塔依次排列;五大城门与八座牌坊构成五行八卦之势。古城规划将天文地理与人文建筑完美融合,展现了规建者非凡的智慧。据相关史料记载,窦州古城科学规建者是著名的唐朝国师杨筠松。唐大和八年(834)三月初八,这位先知出生于信宜窦州古城的一户大院,他潜心研究人居地理之术,17岁登科及第,随即步入仕途,至唐僖宗时任国师,掌管灵台地理事。信宜窦州古城,也是杨筠松运用地理学进行科学规建的成果之一,竟然与中国北京故宫有惊人的相似:建筑中轴线为子午线,并成为享誉千年的古建筑。后为纪念杨筠松的功绩,古城内建有杨筠松纪念馆。
  漫行于此,这座矗立在粤西群山褶皱里的古城,目之所及,正用历经岁月的古树、饱经风霜的古建筑静静地诉说着窦州的千年往事。
  古城的广场入口处,高高挺立着一座牌坊。广场前方,一池新绿直入眼帘,这是荷池。荷叶像无数把翡翠伞面,挨挨挤挤地铺满大半个池塘,将水面遮得密不透风。夏日观荷,最是相宜,荷花清新雅丽,摇曳于荷叶之间,令人心境宁静。池边柳树,柳枝绿意正盛,随风起舞,姿态曼妙,与池塘里清香的荷花相护相连,恍惚间竟与清代《窦江竹枝词》里“荷风送香过短墙”的意境相近。
  坊间传言,这方荷池为古时有学识之士为教化民风,在此凿池种荷,取“出淤泥而不染”之意。如今池畔生机盎然,荷花清丽,间中还有雀鸟掠过水面,翅膀剪开满池倒影,水中的游鱼倏忽摆尾,这幅动人的景色图,惹得游人醉心不已,为这千年古城添了几分活泼的气象。
  越过广场,文明门“红楼”映入眼帘。这座30多米高的仿宫殿楼台式建筑,雄伟壮观,红墙绿瓦,飞檐翘角,鼓磴式柱础和抬梁式屋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因直向学宫,取“青云路上构杰阁,献奇纳秀开文明”之意,故又称文明阁。红楼与门前的古树,共同见证了古城的沧桑岁月。穿过拱门,可见棂星门和大成殿的方向。
  走进窦州古城,最震撼的莫过于那绵延成片的古书院群。据信宜县志记载,鼎盛时期城内曾聚集19所书院、12间公祠、7间公馆,以及文明门(红楼)、学宫(大洪国王宫旧址)等一批具有历史意义和文物价值的古建筑,形成了岭南地区罕见的古建筑群落。
  这些书院以学宫为中心,绵延地分布在古城各处。从明代的窦江书院、观化书院、观川书院,到清代的凤岗书院、同春书院、养正书院,再到民国的简斋书院、藜照书院,窦州古城可谓处处浸染着书香墨韵。
  而这片书院带来的文教成就令人惊叹。翻阅信宜县志可知,仅明清两代,窦州就培养出进士10人、举人70人、贡生343人。其中李宜相、李宜昌“兄弟同榜进士”的佳话,至今传颂。
  走过书院群落,阳光穿过书院的雕花木窗,在泛黄的书籍上投下耀眼的光斑,那些蝇头小楷忽然活了过来,化作弦歌不辍的文脉,在时光长河里静静流淌。
  在古城中轴线的最北端,学宫大成殿巍然矗立——面宽15米,进深14米,八条大铁梭木圆柱犹如生铁浇铸般撑起庞大的抬梁屋架。这座始建于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的建筑群,这里也是太平天国时期大洪国王宫的遗址。岁月的风穿过学宫斑驳的宫墙,以及石柱间的缝隙,发出呜咽般的声响,仿佛在诉说着当年的风云变幻,世事沧桑。行走于此,忽然明白,这些斑驳的墙体砖瓦从来不是历史的终点,而是信宜人在风雨中前行的路标。
  夕阳西下时,我站在八坊广场上回望。落日的余晖映射在红楼上,霞光瑞和,与广场上的古树相映成趣。穿城而过的窦江像一条绸带,一头系着窦州的千年往事,一头连着新城区摩天大楼间的车水马龙。
  离开古城时,八坊广场已是人声鼎沸,热闹非凡;回到新区,华灯初上,绚丽多彩,尽显繁华,此时的古城与新区像一幅正在展开的画卷,上面书写着:来日方长,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