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冼夫人文化研究
考究凭实据 辩证著新篇
——郑显国研究专著《冼夫人全史》述评(二)
何火权
对冼夫人生卒年的考证,也花了较多笔墨进行分析。各地的依据多是相关专家从冼夫人结婚年龄推测而来,比如说冼夫人寿年90岁或93岁,那么冼夫人结婚时已24岁和27岁,分析这些推测不符合我国古代的婚姻状况。远在春秋战国时期起,历经各个朝代,直到民国时期,我国女子一般都早婚,十四、五岁结婚是正常现象,列举了历史上的多个例子来说明。这样分析是符合实际的,古代女子一般结婚较早,象冼夫人“幼贤明”这样部族首领之女,很难想象在二十四或二十七岁才结婚。为了说理充分,分别从多个层面来说明:如从《冯氏族谱》记载的冼夫人生年,“四世宝,字柱石,……娶冼氏,幼多筹略,生梁武帝任寅年十一月二十四日”,“梁武帝任寅年”即梁武帝普通三年(522年),并分析“按文史界看法,族(家)谱记载的生卒年月日,一般是可信的,因为它没有如官衔那样可以炫耀的东西”。又从有史实记载的冼夫人卒年来印证,如明代高州府通判吴恩所撰的《重修冼庙碑记》称冼夫人“仁寿二年以寿终”,确定冼夫人终于602年;还有《大清一统志》记载,“仁寿初,年八十卒。”清雍正《广东通志》有相同的记载,清代广东诗人屈大均和撰有《粤东笔记》的李调元都有类似讲法,认为冼夫人“年八十卒”,这些证据都很有说服力,特别是国家和省编的志书,最有权威性。
在附录中的“疑义辨析”部分,是探求真相的最好体现,围绕存在争议或读者了解不多的18个问题进行释疑解惑。如关于高凉郡和高兴郡设置的时间,针对《晋书·地理志》所载“桓帝分交趾立高兴郡,灵帝改曰高凉。”分析《后汉书》和其他史书均无记载,因此,三国孙权分合浦郡高凉县立高凉和高兴二郡才合史实。又如同治帝敕赐“慈佑”匾额焉何挂在长坡旧城的冼庙里?从弄清清廷赐冼夫人“慈佑”封号的历史背景进行探寻,指出这与陈金缸农民起义被镇压的背景相关。清同治三年(1864年)广东巡抚郭嵩焘向清廷奏请加封冼夫人封号,朝廷敕赐冼夫人“慈佑”,并令“择冯宝嫡裔承充奉祀生以答神庥”,高州府官员便将此匾挂在了长坡旧城的冼庙中,并由此形成清末以来,当地立庙特多的缘起。还有对“民间歌谣能否作为判断冼夫人原籍的依据?”“怎样理解‘高凉,地高,气候较他郡独凉’?”“怎样区分新旧电白,地方志记载冼夫人为电白丁村人是指旧电白还是新电白?”等问题都作了实事求是的解释。如“怎样理解相斗南称冼夫人为‘旧电白人’?”这个问题,便把明成化三年电白县治搬迁到今电城之后,当时的茂名县和电白县的辖地有交换,因而有新电白和旧电白之分,经过辖地变化分析和联系相斗南写的碑文全文来理解,相斗南所说的“冼夫人实为旧电白人,电邑奉祀宜也”,此“旧电白人”也即确认冼夫人是电白人。
三、彰显风骨,唯坚不摧,努力把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的力量
郑显国出版《冼夫人全史》至现在已近20年,这么多年来,他一直坚持研究冼夫人、宣传冼夫人不遗余力,担任了茂名市政协文史专员、广东省冼夫人文化研究基地研究员,发起组织成立茂名市炎黄文化研究会,担任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冼夫人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他一直坚守冼夫人研究的初心,就是求真求实,弄清真相,显出了文人的风骨。
一是治学态度严谨。郑显国研究冼夫人一直坚持做到以史为据,实事求是,就是所写的研究文章,经得起考验;所论述的观点,做到有史料出处,有文物考证为据。比如为了论说俚人的生活习俗,引用的正史有《史记·赵世家》《汉书·地理志》《三国志·吴书·薛综传》,其它史料还有《桂海虞衡志》《文献通考》《博物志》等10多部古籍,广泛引用各种资料来说明俚人的生活情况,论据显得充分。又如在论说冼夫人母家冼氏家族及族属这一章,为说明冼夫人的族属,从历代史志的记载,俚人的语言、风俗、地名学等方面来论述,确认冼夫人属于俚人无疑。对冼夫人母家冼氏家族,参考的资料多为冼氏族谱、家谱,如《岭南冼氏宗谱》《西樵冼氏族谱》《阳春冼氏族谱》《吴川冼氏族谱》,把粤西冼氏的起源与变迁,粤西冼氏与冼夫人家族的关系作了考证并得出结论,“今粤西大多数冼氏与冼夫人家族不属同一宗支”。这确实需要参考诸多资料,做详细的考证,才会得出这样的结论。
二是理念坚韧执着。在茂名冼夫人研究界,郑显国对冼夫人研究的执着坚韧相当出名,在时间上来说,已达30余年,在成果上来说,除了早年出版了这本《冼夫人全史》外,一直坚持笔耕不辍,常常有冼夫人文化研究方面的文章见报,已是知名的冼夫人研究资深专家。他坚持做学问“深挖一口井”的坚韧执着,为求真相舍得下苦功夫,正因为有这种执着追求的精神,这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性格特点,才写得出这样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研究专著来。说实话,如果不抱成见,不受先入为主的观念影响,而是认真地阅读这本《冼夫人全史》,相信一定会被其有理有据的论说所信服,而且会对一些存在争议的问题会有自己的定见。为《冼夫人全史》作序的原广州市委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广东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欧初认为,该书“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该书获茂名市人民政府2002-2007年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类三等奖。这些都很好地说明该书得到理论界和学术部门的肯定。
三是彰显文人风骨。敢于直言,敢于说出真相,对一些弄虚作假的行为,敢于提出批评意见,这是郑显国给人的印象,社会上也有些人对他这种坚持和执着不是很理解。因为有关冼夫人故里、墓地、存年等一直存在争议,而且有些时候还比较激烈,一些专家对此避而不谈,也有些研究者总想“和稀泥”。但郑显国一直坚持自己的观点,从不妥协。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相信真理越辩越明,真理决不会被谬论所压倒。”我认为这是一种难得的文人风骨!为什么敢于坚持,这是源于自信,而自信则源于对这些问题已研究清楚。手中握真理,心里不惊慌;“咬住青山不放松”才能“任尔东西南北风”。对待相关问题一切以事实为根据,做到不偏不倚,公平公正,这也是其文人风骨的体现。如针对苏轼的“冼庙诗”写作地点问题,根据史实资料,既否定了没有根据的苏轼路过高凉山题诗的说法,也对电白一些人认为有崔翼周的庙碑铭为证,说苏轼曾路过霞洞的诚敬夫人庙题诗,也给予否定;确认苏轼既没有到过高州高凉山,也没有到过电白霞洞,诗作是在海南儋州所写。郑显国对冼夫人研究的执着追求,特别是对冼夫人故里、墓地、年龄等问题的研究成果,为上级部门决策做参考,其研究成果也得到上级部门的肯定。如2005年12月5日,由市委办、市府办印发的有关通知中明确“电白是冼夫人娘家,即是冼夫人故里”;位于高州市根子镇的中国荔枝博物馆介绍冼夫人的展陈,其中年龄写着(522-602年)。电城镇山兜隋谯国夫人冼氏墓(含娘娘庙)在2002年7月被批准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3月隋谯国夫人冼氏墓被国务院核定并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执着追求,务求真相,必然有着坚韧不拔的意志和难能可贵的文人风骨。郑显国用他这本21万字的专著,在冼夫人文化研究界刻下了一份厚重的印记。也可以这么说,自这本书出版之后,有兴趣进行冼夫人文化研究的学者或后来的研究者,可以很好地借鉴吸收利用其研究成果,不用再花很多功夫来做这些基础性的研究,而且可以少走弯路。我相信,郑显国为冼夫人文化研究作出的贡献,将继续影响着更多的研究者再接再厉,把冼夫人文化推向更深更广的领域而努力!(完)
(作者系茂名市政协文史专员、广东省冼夫人文化研究基地研究员、海南省冼夫人研究会智库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