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世代”大学生对高州木偶戏数字化的影响研究
陈小薇 梁嘉盈 唐少莲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是当下文化建设的重要课题之一。高州木偶戏作为广东传统民间艺术,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然而其传承面临受众群体缩小、传播范围有限等诸多挑战。
作为数字原住民,“Z世代”大学生成长于数字时代,思维活跃、创新能力强,对非遗数字化有着独特影响。他们对新技术接受度高,追求个性化、多元化,具有强烈的自我表达欲望和社会责任感。在文化消费上,倾向于选择新颖、多元的文化产品;价值观念上,注重文化内涵与社会价值;创新思维方面,善于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创意表达。研究“Z世代”大学生对高州木偶戏数字化的影响,有助于挖掘新的传承力量,创新传承方式,为高州木偶戏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思路;有利于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增强文化自信;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责任感与创新精神。粤西地区高校“Z世代”大学生受地域文化影响,对本土文化有一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他们更易接触到高州木偶戏等本土非遗文化,在情感上可能更为亲近,为高州木偶戏数字化提供了独特的受众基础和参与力量。
木偶戏数字化指利用数字技术,如3D建模、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数字多媒体等,对高州木偶戏的表演、制作工艺、剧本等进行数字化记录、保存与传播。数字化有助于突破时空限制,扩大高州木偶戏的传播范围,吸引更多年轻观众;同时也有利于资料的长久保存,为后续研究和传承提供便利;还能通过创新的数字化形式,如数字藏品、互动式体验项目等,为高州木偶戏注入新活力,促进其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目前,高州木偶戏的数字化传承、创新与发展面临诸多困难。一是技术应用与人才困境。虽然“Z世代”大学生数字技术素养有所提升,但精通非遗文化与数字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稀缺。在高州木偶戏数字化过程中,面临技术应用难题,例如,如何将复杂的木偶制作工艺通过数字技术精准呈现,缺乏专业指导和实践经验。粤西高校相关专业课程设置不完善,学生难以获得系统的跨学科知识与技能培养,导致在实际操作中,无法充分发挥数字技术优势,实现高州木偶戏的高质量数字化。调查中超过45%的受访者认为,技术支持缺乏是高州木偶戏数字化过程中的主要挑战。二是文化理解与传承意识淡薄。部分“Z世代”大学生对高州木偶戏等非遗文化的价值和内涵理解不够深入,传承意识淡薄。他们更关注流行文化,对非遗文化的兴趣仅停留在表面,难以全身心投入数字化传承工作中。这主要是由于非遗文化的教育、宣传、普及不够全面和深入,学生缺乏对非遗文化深层次价值的认知,未形成强烈的文化认同感和传承责任感。从大学生问卷结果看,12%的当地受访者承认对高州木偶戏了解甚少。三是推广传播与受众难题。在推广高州木偶戏数字化成果时,面临受众定位不准确、传播渠道单一等问题。未能充分挖掘“Z世代”大学生的兴趣点和消费习惯,导致数字化作品难以吸引目标受众,传播效果不佳。当前,传播内容和形式缺乏创新,多以传统的文字、图片宣传为主,未充分利用新兴数字媒体的互动性和趣味性,无法满足“Z世代”大学生对文化产品的多样化需求。调查中,超过半数的受访者认为公众认知度低、缺乏精准有效的传播策略等是高州木偶戏数字化面临的主要挑战。
发挥“Z世代”大学生对高州木偶戏数字化积极影响需系统谋划,精准发力。一要加强文化教育与引导。高校应加强非遗文化相关课程建设,将高州木偶戏等本土非遗文化纳入教学体系。通过课堂教学,系统介绍高州木偶戏的发展历史、文化内涵、艺术特色等;开展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参与木偶制作、表演体验活动,增强学生对高州木偶戏的感性认识和文化认同感;举办高州木偶戏线下宣讲会,邀请非遗传承人现场表演和讲解,让学生近距离感受其魅力;鼓励学生参与非遗传承社团,为学生提供交流和实践平台。二要搭建线上分享与互动平台。搭建专门的高州木偶戏线上分享与互动平台,鼓励“Z世代”大学生在平台上分享数字化作品、交流心得;利用社交媒体平台进行推广,举办线上创意比赛,如高州木偶戏短视频创意大赛、数字藏品设计大赛等,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创新活力;平台设置互动功能,如在线投票、评论、直播互动等,增强学生与作品、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提升参与度。三要鼓励“Z时代”大学生进行创新实践。鼓励“Z世代”大学生发挥创新思维,对高州木偶戏数字化进行创新实践。例如,结合虚拟现实技术开发沉浸式木偶戏体验项目,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木偶戏表演;利用短视频平台创作有趣的木偶戏短视频,融入现代元素和流行文化,吸引更多年轻观众。学校和相关机构提供资金、技术支持,建立创新实践基地,为学生的创新项目提供场地和设备,推动高州木偶戏数字化创新发展。
“Z世代”大学生在文化认知与兴趣、数字技术素养、社会网络与影响力等方面对高州木偶戏数字化产生多维度影响。当前非遗文化的数字化还存在技术支持、文化理解、推广传播等方面的困难。未来需持续探索数字化传承模式,加强跨学科人才培养,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促进高校、企业和非遗传承机构的合作,共同推动高州木偶戏等非遗文化在数字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作者单位:广东石油化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