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皮果香滋味长
石雪萍
路过临街的水果店,在垒得像小山坡一样高的红荔旁,有一抹不起眼的嫩黄,仔细一看,竟是我心心念念的黄皮。往年,黄皮得要等到荔枝退场了才上市,今年,许是顾念人们吃多了荔枝,要换换口味,竟悄然提前上市了。
相比火得大红大紫的荔枝,黄皮低调得像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大家闺秀。黄皮皮薄易损,保质期短,不宜长途运输,一般在本地销售,远一点的,也是在本省范围内。我有些北方朋友就没听说过黄皮,长什么样子的也不知道,更不用说尝鲜了。
黄皮的种植是属于粗放型的,不需要精细的管理。开春的时候,在黄皮树下随意埋一圈农家肥,待到三月,枝头上便爆满了米粒一样的乳白色小花,密密麻麻的,热闹得很。谷雨前后,黄皮果便迫不及待地探出鹅黄的小脑瓜,摇摇晃晃地舒展着腰身,长着长着,便成了一颗颗长卵形的翡翠了。夏至前后,换上黄袍的翡翠变成了黄宝石,亮得浓稠、扎眼,让人垂涎欲滴,口舌生津。
黄皮果如指头般大小,果皮上有一层小绒毛,手感粗糙。黄皮的品种不同,其形状也各不相同。有呈鸡心状的鸡心黄皮,个头最大,厚实,果皮为褐黄色或金黄色,果肉呈蜡黄或乳白,味甜微酸。也有圆头的黄皮,味道最好,但娇皮嫩肉,雨水一沾,果皮就绽开了。圆头黄皮最得小孩子的喜爱,却因容易爆裂,不便于运输,果农嫌弃得很。还有鸡子黄皮,味道也好,甜酸适度,香味较为浓郁。近些年来,随着生产技术的提高,培植出了无核黄皮,省去吐核之劳,但黄皮少了籽,犹如平湖少了岛屿,夜空少了星月,感觉始终差点意思。
黄皮有“果中之宝”的美誉。荔枝性热,多吃容易燥热上火;龙眼性寒,多吃损脾胃,导致消化不良。而黄皮是可以任意贪嘴的。黄皮性微温,可行气、消食,可做成果脯、蜜饯、清凉饮品。黄皮膏是我尤为喜爱的。把黄皮清洗干净,挤出籽,放到锅里,加上适量的精盐和黄冰糖,搅拌均匀后细火慢熬,至果肉糜烂,散发焦甜的香气。这是一个浓缩升华的过程。锻造结晶,要经过细致的打磨,黄皮膏是这样,语言是这样,艺术亦是如此。
近几年来,各种果茶饮品盛行:白桃乌龙茶、百香果蜂蜜茶、杨梅荔枝茶、香橙冷泡茶等多不胜数。前些日子,时有咳嗽,朋友送来一杯茶饮。喝了一口,竟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一看,杯中沉淀着几瓣黄褐色的果子皮和几颗翠绿色的果核,竟是老友般的黄皮。黄皮有消食化痰、缓和喉部不适的功效。黄皮与柠檬相结合,既发挥黄皮的药性,又增添了柠檬的清爽香气,可谓一举两得。喝了几次黄皮柠檬茶后,喉疾竟痊愈了。这样一来,又记住了黄皮的好了。
记得有一年到广西恭城访友,餐桌上摆了一道黄皮鸡汤。主人家介绍,鸡是农家自养的走地鸡,黄皮是院子里果树上现摘的,食材主打一个新鲜。小母鸡加入生姜炖成清汤,将黄皮去皮去核,加入汤中微煮,出锅前加一小勺白砂糖。清汤入口,甘甜爽利,余味绕舌。在黄皮鸡汤氤氲的雾气中,我仿佛看见家乡的山头上一枝枝乳白色的小米花,开在春天的暖阳里,正散发着淡淡的青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