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抢收记
梁郁强
六月的家乡呈现出一派忙碌的景象,乡民们除了起早摸黑到自家果园采摘荔枝送到收购点之外,还要兼顾打理沿河两岸沙地上的花生、玉米、番薯,在历经四个多月的生长之后,这些农作物也到收获季节了。当两者叠加,大家都恨不得变成哪吒,长出三头六臂来。
原本荔枝采摘工作已把人们累得够呛,更令乡民们措手不及的是,今年台风“蝴蝶”掠过高州,给家乡带来了持续的强降雨。望着迅猛上涨的河水气势汹汹地淹没了草原,而且直逼两岸的农作物,乡民们心急如焚。这些农作物可是他们劳作了大半年的心血呢。任其被河水吞噬,他们可真舍不得!
在乡民们眼中,这些农作物宝贝得很——花生用来榨油,可以满足一年的需求;玉米拿来喂家禽,那是它们大半年的口粮;番薯用来售卖,可以补贴家用。那天下午,当乡民们一看到河水即将爬上地面的时候,立马知会左邻右舍拿起工具披上雨衣冒着大雨便往地里冲。一场轰轰烈烈的抢收活动便在家乡展开了。
大家在库区生活了几十年,早已熟悉河水的脾性:当水涨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人们要是再不行动,那绝对是淹你作物没商量的。因为玉米地最接近河床,所以,乡民们先抢收玉米。雨水疯狂地敲打着万物,在大地上回旋着急促的撞击声。雨水早已迷蒙了人们的双眼,大家用手抹一抹,便在地里忙开了,比人头还高的玉米秆在疯狂地晃动着,那是乡民在掰玉米,为了防止漏收,他们每掰完一株便拦腰折断一株,不一会儿,玉米地便变得凌乱不堪了。雨,一直下;乡民们一直掰。一担又一担金黄的玉米被挑上大路。天,慢慢暗了下来。地里的玉米也最终被乡民们担回家中。可这只是完成了抢收的一部分,重头戏还在后头呢。
那夜,雨水没有丝毫减弱的迹象。我对家人说,刚才掰玉米时我留意了一下,河水离岸上沙地约摸还有一米高的水位,大家都说即使彻夜下雨,天亮时应该还不会漫到地面。可是,我们还是低估了河水上涨的速度。第二天凌晨5点,河岸便传来了一阵阵嘈杂声,那是早起的乡民去抢收了。我睁开迷蒙的双眼走到窗台往外面一看,天哪,一夜之间,河水涨了一米有余!昨晚收获完的玉米秆已被水没过,花生地和番薯地都入了一尺水。所幸的是,雨停了。简单洗漱之后,我和家人也迅速加入了抢收的队伍。尽管周身酸疼,肩膀发麻,但此时我也顾不得那么多了。老爸说,如果我们干活的速度比河水上涨的速度快,便有机会“颗粒归仓”。
看看地里的乡民,加入抢收队伍的阵营更庞大了,竟然还有几个年逾七旬的老汉老妇。我想,他们也是想来为子女们减轻一点负担的吧。根据李叔的建议,拔花生的时候要连苗拔起,方便后续运输,而对待番薯的策略则是“摸”——只要番薯不要藤。大家在各自的地里忙活着,很快,各自的地头便堆起了一堆堆的花生苗。“达达”的轰鸣声响起,村里的几个渔夫开着渔排来帮大家运送花生苗了。按照顺序,一家又一家的花生苗被运送到离家最近的路口。水位继续上涨着。快,一定得快。水太深的话,后面的抢收工作就更难了。
拔完了花生,剩下的便是“摸”番薯了。李叔给大家做了示范,说,这是他昨天晚上睡觉时想到的最快捷的方法。大家一试,果然如是!用手指代替锄头,最大的优点是灵活,最大的缺点是手指与泥土摩擦久了会疼痛。随着一条条番薯“跃”出水面进入竹篮,大家的手指在迅速地适应着,疼痛感自然被晾在一边了……傍晚时分,抢收工作基本结束。想想,真是有点不可思议,平时要几天才能够干完的活儿,想不到现在只用了一天半便完成了。
我望着还在上涨的略显浑浊的河水,想着乡民们拼命抢收时的情景,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河边人家,真心不易;即使不易,人们也会想办法熬过去;他们是生活的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