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大的风雨,我们都能共同扛过


陀宇(高州)
  据媒体报道,6月15日凌晨,信宜市贵子镇中和村的村干部刘名芳在巡查中发现“大量黄泥水”,随即上报,镇村干部马上集结并组织转移25户57名村民。最终,山体滑坡冲毁房屋,但群众无一伤亡。
  这一成功避险案例成为防灾减灾的生动教材,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和赞誉。然而,比成功避险本身更值得我们深思的,是这场惊险转移背后所体现的深厚党群联系——党员干部如何在关键时刻成为群众的“主心骨”,如何用行动诠释“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深刻内涵。
  刘名芳能够敏锐察觉“黄泥水”的异常,绝非偶然。这背后是基层干部对群众安危的牵挂,是日复一日的巡查与守护。在台风来临前,她和同事们早已进入“战时状态”,挨家挨户排查隐患,确保每一户村民都知晓风险。这种“不漏一户、不落一人”的工作态度,正是基层党员干部紧密联系群众的生动体现。只有真正走进群众、了解群众,才能在危急关头做出最精准的判断和最迅速的行动。
  “连夜转移”彰显担当。发现险情后,刘名芳和其他党员干部“连夜”组织群众转移,没有犹豫,没有退缩。在狂风暴雨中,他们或许没有先进的救援设备,但他们有一颗颗赤诚的心——宁可自己多跑几趟,也不让群众冒一点风险;宁可自己淋雨熬夜,也要确保所有人都安全撤离。这种担当,源于党员干部与群众之间的血肉联系。在乡村治理中,信任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靠一次次真心实意的服务积累起来的。正因如此,平时谁家房子漏雨、谁家老人行动不便,村干部心里都有一本账,灾害来临时,群众才会毫不犹豫地听从安排。
  迅速转移57名村民,成功避险,这不仅是一次应急响应的成功实践,更是对“党群合力、干群同心”力量的有力证明。这一成功案例告诉我们,防灾减灾不仅需要高科技预警系统,更需要扎根基层、心系群众的党员干部队伍。我们需要更多这样的“刘名芳”——他们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却用脚步丈量土地,用真心守护群众。只有始终与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才能在灾害来临时真正做到“早发现、早预警、早转移”,让“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落到实处。
  台风终会过去,但党群之间的鱼水深情将长久延续。只要党员干部始终站在群众身边,做他们的“眼睛”和“盾牌”,再大的风雨,我们都能共同扛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