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全域综合整治激活乡村土地价值

特约评论员 蔡湛
茂名日报日前报道,高州市以创新为笔、实干为墨,描绘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精彩篇章。其中,镇江镇以“万亩方”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为突破口,在全省率先探索“投融资加总承包加运营”模式,凭借“政府加市场”双轮驱动,规模为2.13万亩的“万亩方”项目正加快建设,超过1.3万亩的集中片连片耕地已经成型,154亩建设用地被成功释放,200多块3亩以下耕地碎片被整合,为现代农业规模化经营拓开发展新空间,村集体收入预计每年增加420万元。
一子落而满盘活。推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全面激活县镇村土地要素资源,不仅抓住了乡村振兴县域发展的“牛鼻子”,而且在挖掘土地潜力、提升土地价值、做优做厚镇村发展“绿色家底”上,给予我们有益启示。
一位哲人说过:“土地是财富之母”。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是根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水青山之间蕴含着乡村振兴与绿色发展的创富亮点,发展乡村产业首先要珍惜和用好脚下的土地,让土地发挥更大的价值。我市是农业大市,但耕地只有244万亩,人均不到半亩,更应走集约经营精益发展的路子,通过全域整治、资源整合等方式,优化乡村空间布局,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和产出的效益,全面激活土地价值。规模化经营是现代经济发展的规律之一,没有一定的规模就没有相应的效益,现代农业开发也不例外。开展以县域为统筹单元、以乡镇为基本实施单元的全域综合土地整治,对腾挪发展空间、聚合生产要素、引入优质经营主体意义重大。镇江镇勇于突破土地碎片化藩篱,在依法依规实施土地流转的基础上,推动“小田并大田”,消除大量耕地碎片,腾退300多亩村庄建设用地,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土地复垦,新增耕地4329亩,使农用地集中连片,农业生态焕然一新。一家农业开发公司在镇江镇种植富硒丝苗水稻245公顷,平均亩产500公斤,预计总产量达1837吨,较土地整合前增长10%。由此可见,土地综合整治带来的农业空间格局扩展、区域生态环境优化、种植管护和经营模式的创新,夯实了耕地数量、质量和生态“三位一体”提升的基础,催生了农业生产力的跃升和土地价值的兑现,是“百千万工程”在乡村落地见效的务实路径之一,应当聚焦聚力咬紧不放。土地是乡村发展之本,一方水土可以养一方人,关键在于以全域整治为契机,挖掘土地潜力,以集群化发展厚植乡村产业实力,再造一方水土价值。
山水万程,步履不停;笃志前行,虽远必达。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鼓足务实进取的干劲、淬炼攻坚克难的拼劲、焕发敢为人先的闯劲。镇江镇“万亩方”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的成功实践,不仅折射了“百千万工程”给乡村带来的深刻嬗变,也体现了直面挑战、知难而进、破解难题的发展智慧。高州市及镇江镇勇于创新,把县镇村土地衔接起来、“地”和“钱”结合起来、“地”和“产”统筹起来,推动资源整合和集约使用,走出了一条兴村富民、多方共赢的土地高效利用路径。“万亩方”项目总投资约6.4亿元,高州市以创新思维和开放姿态,建立多元参与机制,通过公开招标引入社会投资者,联合成立项目公司作为投融资和项目建设主体,地方国企及社会投资者按股权的20%注入本金,推动其余80%由项目公司向金融机构融资,成功撬动金融资源。目前已获得国家开发银行广东分行8亿元授信,使金融活水源源不断滋养项目成长。同时,依托“万亩方”的广袤沃土,吸引荔晶农业、顺达农业等头部开发企业纷至沓来,在高州市及镇江镇的产业引导和精准扶持下,集种植、生产、加工、销售、文旅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蓬勃生长,让昔日分散低效的农田成为现代农业智慧开发和管护的“聚宝盆”,产业与村庄共生共荣,实现了“以村促产、以产聚人”,预计村民人均每年增加收入6000元。人还是那些人,地还是那些地,转变发展思路,推动土地有序流动,解锁发展空间,让土地“生金”、产业成势、村民在家门口端上“致富碗”,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这正是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惠民旨义所在。以盘活土地激活要素、重塑优势、调整结构、实现价值,必将把“短板”变为“潜力板”,勃发“百千万工程”蓬勃新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