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茂名市国资委以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为抓手
全力推动全市国企资产总额向2000亿元攀升
本报记者 严志强 通讯员 周鸿鹏 林晓妍
市国资委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为抓手,深化市场化改革,推进专业化布局,坚定不移推动茂名国资国企做强做优做大,努力实现2025年全市国企资产总额2000亿元目标,奋力谱写我市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2024年,全市国企资产总量1575.1亿元,营业收入223.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9.8%、47.2%,其中市属国企资产总量1031.57亿元,营业收入125.0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5.3%、77.7%。目前,茂名市国企资产总量在全省排名第10位,营业收入在全省排名第8位,全市国企资产总量及营收在全省粤东西北地区排名首位。
持续优化整合 推动产业升级
市国资委以“国资国企16条”为抓手,落实“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创新为动力,以管理为根本”的工作方针,强化市县统筹,持续推动国资国企改革。
市级国企方面,稳固深化“4+N”国企布局,不断提高国企竞争力和增强核心功能。持续推动市发展集团、市交投集团等基础好、资产优的市属国企对二、三级子企业整合重组,增强企业集约化管理能力。推动组建的市农文旅集团整合盘活我市农业、文化、旅游资源,积极参与电白沉香出口及化州橘红等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优化提升露天矿公园、茂名迎宾馆花园酒店、“东江八点”特色街区运营,加快标准化屠宰场项目建设,打造集屠宰、批发、冷链物流配送一体化的粤西最大食品加工产业园区,继续扩大学校饭堂食材配送业务,并扩展到饭堂承包经营。
县级国企方面,进一步强化资源统筹,持续推动县级国企市场化改革,构建支撑县域高质量发展的投融资体系。依托信宜集信国控公司,通过同业联合、股权联结整合市县两级国有检测资源,组建茂名检测集团,打造区域检测产业龙头。支持茂南区鼎兴集团积极探索县域投融资机制改革,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与中国高岭土、广东粤电等央企、省属企业共建光伏项目等,积极参与县域基建,开展钢筋、混凝土等大宗建材贸易业务,依托国企信用和本地需求,通过短平快业务补充现金流,有效对冲长周期项目的资金风险。电白区发展集团与电白区公用服务集团两大集团组建后资产总额超百亿元,在茂名市各县(市、区)中率先跻身“国企百亿元俱乐部”。位于化州的广东中锐控股集团继续整合子公司资源,通过建立完善体制机制、做实主营业务、做大集团资产规模,推动国企混改落地和财务体系梳理等主要举措,突出“去平台化”,推动国企从“大而全”向“专而精”转变,实现资产规模的稳步增长。
注重盘活并购 突出转型赋能
努力盘活资产资源。摸底形成国有资产闲置资源“一本账”。持续进行“事改企”改革,推动茂名森林公园、名湖水库、露天矿生态公园及其他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性资产注入国企,变“闲置存量”为“优质增量”资产。助推茂名森林公园与北京首旅集团合作启动华南野生动物园规划。指导事业单位市高州水库改企后开展水库生态渔业、玉湖矿泉水等项目和资产经营,形成持续稳定收入。
开展科学并购工作,继续稳健并购优质上市企业,按照“五链共建”产业布局,深度对接主板上市公司,通过控股市场前景好、投资风险小、内部管理精的上市公司,努力实现市属国企收购主板上市公司再突破,实现国企向制造业当家转型升级。并购市供销社的再生资源循环利用企业天保公司,注入资金和资源,树立国有企业与集体企业合作的范例。指导茂名港集团做好上市公司茂化实华、中机科技公司收购后的盘活工作,推动茂化实华生产经营状况不断向好,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盈利能力,为股东创造更多价值。将中机科技公司打造成绿色资源循环重点企业,为保障国家资源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作出贡献。指导收购后的茂名高岭科技公司实现“涅槃重生”,振兴高岭土产业,扩大高岭土产业链,带动民营企业做大市场“蛋糕”。
全力做大营收 提升质量效益
引导市属国企树立市场化思维,聚焦主责主业及自身资源,优化公司资本结构,积极拓展新业务领域,全力做大营收,提高企业持续发展能力。
市国源供应链公司持续参与市属、茂南区属中小学校和机关单位生鲜食材供应招投标工作,目前,该公司已累计中标覆盖市区八成以上中小学校和机关单位,服务对象20多万人,充分保障学生的食品安全和营养供应,彰显了国企担当。
市交投集团实施全市停车和充电桩“一张图一张网”建设,进军校服、研学游、智慧停车及低空物流经济等项目,围绕我市中心工作重点,深入打造国企特色研学品牌,在2024年研学游营业收入超720万元基础上实现再突破。
市国资公司布局医药保健、医疗机械集采供应大健康产业板块,推进储备林项目建设。以收购茂名高岭科技公司为契机,扛起茂名高岭土产业“链主”担当,推动高岭土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转型升级,让茂名高岭土材料领先全国、走向世界。茂名高岭科技公司复工复产仅3个月营收就达到了450万元,发展势头良好。
纵观我市国资国企发展历程,资质的提升、层级的跃升、项目的提质带来攀升可圈可点,实现资产总额2000亿元的目标可盼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