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博贺沙海中的铁姑娘
■肖景文
在南海之滨的博贺,那片曾饱经风沙肆虐的土地上,如今挺立着郁郁葱葱的“绿色长城”。这道壮丽的风景线,不仅是大自然与人类顽强抗争的胜利象征,更是一位传奇女性——梁惠华,用青春、汗水和无畏勇气谱写的壮丽史诗。
时光回溯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博贺的沙滩在烈日的炙烤下,白茫茫一片,狂风呼啸着卷起沙尘,肆意侵袭着这片土地。电白县委县政府积极响应绿化祖国的号召,一场与风沙的较量在海边悄然展开。而此时,一个小小的身影却爆发出了巨大的能量,她就是年仅13岁的梁惠华。
梁惠华,生得眉清目秀,眼眸中闪烁着灵动与坚毅的光芒。本是天真烂漫的年纪,她却毅然投身到这场艰苦卓绝的植树造林战役中。起初,海边恶劣的自然条件给造林工作带来了重重困难。那沙滩长期干旱,盐碱化严重,种下的树苗不是被狂风连根拔起,就是被烈日晒得枯萎。但梁惠华没有被困难吓倒,她连续数天跟着队伍凌晨4时便准时出发,步行30公里前往观珠镇担树苗。瘦弱的她,扛起近百斤重的树苗,在崎岖的道路上艰难前行,汗水湿透了她的衣衫,肩膀被压得红肿,可她的眼神中始终透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
回到海边,顾不上休息,她又拿起锄头,在滚烫的沙地上奋力挖坑。双手磨出了水泡,她也毫不在意,简单包扎一下就继续劳作。栽树时,她小心翼翼地将树苗放入坑中,填土、浇水,每一个步骤都做得认真细致,仿佛在呵护着一个个珍贵的生命。炎炎烈日下,她的小脸被晒得黝黑,嘴唇干裂起皮,但她始终坚守在植树一线。
在众人的不懈努力下,两年过去,树苗渐渐长成了一米至二米高的小树,绿意开始在这片荒芜的沙滩上蔓延。然而,新的危机悄然降临。除了肆虐的风害,一些人对木材的觊觎也让这片来之不易的树林面临威胁。夜晚,常有不法分子偷偷潜入林带,砍伐树木。县委迅速成立护林站,梁惠华因其出色的表现和果敢的性格,被任命为青年护林突击队队长。
从此,护林站成了她的家。白天,她带领队员们沿着林带仔细巡逻,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出现问题的角落。夜里,当整个博贺沉浸在梦乡之中,她依然警惕地穿梭在树林间,倾听着每一丝风吹草动。有一次,她在巡逻时发现了几个鬼鬼祟祟的身影,凭借着对这片树林的熟悉和敏捷的身手,她迅速带领队员将不法分子包围。面对这些人,她毫不畏惧,眼神中透着坚定的威严,大声喝止他们的违法行为,并将其扭送至相关部门。经过这一次的打击,偷砍树木的行为得到了有效遏制。
梁惠华深知,要想长久地保护这片树林,仅仅依靠巡逻是不够的,还得发动群众的力量。于是,她挨家挨户地走访,向村民们宣传保护树林的重要性,组织群众成立监督小组,让每一个村民都成为树林的守护者。在她的努力下,博贺的百姓们逐渐形成了自觉护林的意识,共同守护着这片绿色的希望。
除了守护树林,梁惠华还积极投身于博贺的各项公益事业。上世纪60年代初,博贺开始修建防海堤和三八公路。工地上,总能看到她忙碌的身影。她像一颗不知疲倦的螺丝钉,哪里需要她,她就出现在哪里。搬运巨石时,她咬紧牙关,与队员们喊着号子,齐心协力将沉重的石块移到指定位置;铺设道路时,她拿着工具,一丝不苟地平整路面,确保每一寸都坚实可靠。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大家都紧紧跟随她的脚步,为建设家乡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凭借着对家乡的无限热爱和无私奉献,梁惠华的事迹逐渐在博贺传颂开来。1958年,她代表广东参加了“全国青年建设社会主义积极分子”会议,站在更大的舞台上,她向全国人民讲述了博贺人民植树造林、守护家园的故事。1968年,她又被评为新中国杰出青年,这份荣誉是对她多年来辛勤付出的最好肯定。
梁惠华,这位博贺沙海中的铁姑娘,用她的青春和热血,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她的故事,如同海边的灯塔,照亮了博贺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道路,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博贺儿女,在建设家乡的征程中,勇往直前,续写着新的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