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游公馆忆当年


柯铭全
  元宵节刚过,天气渐转晴朗,春暖花开。趁着假日,我们几个五十年代的公馆小学同学相聚重游公馆墟。所见所闻,变化之大,面貌焕然一新,真令我们感慨万千。
  公馆墟是块宝地历史悠久。据《广东通志》记载,早在1557年公馆墟就排列在高州府三十个墟场的榜首,距今已有四百六十年以上历史。公馆墟曾经是茂南地区的政治、军事、经济、交通、文化中心。全墟布局纵横交错,设有正街、牛车街、塘边街、打铁街。还有香巷、席巷、帽巷、黄榄巷、米巷、竹巷等四街六巷。墟的西边,还有两块大空地作猪行牛行。每逢三、六、九墟日,这些以商品命名的大街小巷人头涌涌,商品琳琅满目。
  当天,我们沿着牛车街、打铁街、正街横穿席巷、香巷、黄榄巷漫步,发现这些街巷都铺上了水泥路,统一铺设了雨污分流的排污、排水管,大街还铺上了沥青,显得非常干净整洁。这应该就是创文巩卫和建设美丽墟镇的成果吧。
  我们一行首先回到公馆小学母校。公馆小学已迁到旧五中原来的位置。五中也是我们的母校。公馆小学搬来后,都重新建了校舍。因为是星期天不上课,我们只好在校门口探头观看了当年的母校,但再难找到当年的印象了。
  茂名五中,解放前原名是茂南中学。这里曾是粤西地区最早的中共领导人和农民运动领导人朱也赤领导公馆地区革命斗争指挥的据点。他利用茂南中学办平民学校和农民夜校,并亲自担任校长,传播革命思想,培训农民运动骨干,在公馆领导农民展开了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运动。
  茂名五中原来上下课敲的校钟是利用抗日时期日本轰炸公馆时的一颗哑炮弹壳做成的,过去大家都称它为不忘国耻的警钟。我们站在学校门口,仿佛还能听到上课下课的钟声在回响。现在学校都用电铃了,这个炮弹壳的校钟也不知尚存否?我想,如能保留下来也该是一个革命历史教育的物证。如若在纪念日,拿出来当众敲响这个带有耻辱性质的“校钟”,或许会更显深刻的爱国教育意义吧。
  在朱也赤革命事迹的影响下,商贸大墟人多聚众的公馆墟在各个革命斗争时期都是一个革命基地。革命先辈们如梁恩波在打铁街建立了中共公馆党支部;柯乙福在牛车街建立源栈交通站;潘胜(绰号豆米胜)在塘边街建立联络站等等。矗立在公馆墟头岭的革命烈士纪念碑上,就记载了很多公馆革命斗争英烈的历史事迹。
  牛车街是当时水运码头货物用牛车转运进出的主要通道,牛车街由此得名。由于交通便利,当时的区公所乡公所都设在牛车街,也是富豪有钱人首选的聚居之地。当年抗日名将国民党中将邓龙光就在牛车街购置了一大片房屋商铺,解放后曾用作粮仓,现在房屋还基本照旧保留着。在牛车街南头,我们还寻找到了当时为防御盗贼匪徒入侵而建造的南康闸门旧迹。这样的闸门当时在圩的出入口共建造了四个。
  打铁街呈东西走向与牛车街相通,居民大多以打铁为主业,还有几家当铺,原五中和旧医院都在打铁街两侧。解放后大戏院和文化站也建在打铁街中段。公馆文化站当时是全国首创,是全国模范单位和广东省特级文化站。
  正街位于圩的中心,南北走向,是最宽阔的居住、商铺、作坊、杂耍表演多功能一体的大街,解放后公私合营,银行、财税、邮政、百货、医药店等都设在正街。塘边街也是南边走向位于圩的西面,这是公馆圩最偏僻的街,但这条街旁边却有三处文物保护单位。一是圩头岭革命烈士纪念碑。二是公馆四帝庙,曾是朱也赤组织“生理会”“农会”的据点。三是龙江桥。龙江桥始建于1935年,是茂南地区民间筹资建造的最大的一条进出公馆圩的古桥,因年久失修,现只作为文物保护不再使用了,但龙江桥的历史作用永远铭记在人民的心中。
  公馆墟的另一个巨大变化就是白沙河沿河两岸了。白沙河从公馆墟边流经小东江,从吴川梅菉入海,是当时水运的主要通道。大埠口褛埠就是公馆当时最大的水运码头。白沙河两岸原都是勒竹,河岸杂草从生。现在,重新修筑了河堤,河岸修建了护拦和水泥道路。龙江村石滩村一栋栋崭新的楼房别墅与公馆圩汇成一体,一派和美乡村景象令人留恋忘返。
  在公馆墟,还有几颗古树是我们难以遗忘的。一棵是原公馆小学(现公馆医院)旁边的红木棉,另一棵是原茂五中运动场边的古榕树。这两棵树在我们读小学时就是古树了,可惜因修路这两棵树都没有了。现在仅保存的只有镇政府大楼门前的一棵龙眼树。这棵龙眼树树身大部分已掏空穿洞,仅靠薄薄的一层树皮向枝叶提供养分,但仍枝繁叶茂,开花结果。这棵龙眼树虽比不上木棉树、榕树那样古老,但她顽强的生命力却令我们为之自豪。我们几个同学在这棵龙眼树前又是拍照又是抚摸,足足停留了十多分钟。从这棵既古老又不断焕发生机的龙眼树使我们联想到,这不正是公馆墟历史发展的见证和体现吗?
  回眸古镇春秋,往事如烟,却能清晰地发现:公馆墟历史久远,历经兴衰磨难,仍然不断发展壮大。现在公馆墟高楼林立,但公馆墟四街六巷仍保留不变。正街、牛车街,独具特式的骑楼房还保留着原貌,仍保持得完好无损,古韵尤存。这正是公馆墟既保留传统旧貌又不断注入新生机,新旧并存的特色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