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鞭炮声声见童真
陈汝雄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新春佳节之际,郊外乡村此起彼伏的鞭炮声,让我回想起一段早已被人遗忘的欢度新春佳节的童年趣事。
我的童年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农村度过的,当年虽物质匮乏,人们对美好快乐生活向往和追求的心却始终不变。那时,人人都盼着过年,因为一年中只有到了过年时,才有许多好吃的,还会有新衣裳。每逢过年,生长在农村的我们这些小孩童,家里是不可能有闲钱给我们娱乐消遣的,我们便自找乐趣,自得其乐。大年三十夜晚,到了辞旧迎新的良辰吉时,家家户户都开门放鞭炮迎新年,我们这些小孩童便兴冲冲地打着手电筒或提着马灯,走家串户,来到每家门口捡拾未燃爆干净的鞭炮粒。不知是当年燃放的鞭炮质量不太好,还是鞭炮受天冷潮湿影响,总之,当年每家每户开门迎新燃放的鞭炮,总会或多或少有尚未燃爆的鞭炮粒,它们就藏在刚燃爆响完尚冒着火药味和烟气腾腾的一地鞭炮碎纸屑丛中或附近,此时此刻,我们这些小顽童就会一拥而上,打着电筒遍地找,抢拾那些没被燃爆的鞭炮粒。要是在哪家门前抢拾的鞭炮粒多时,大家就会说:“哇,这家好好运,好多啊。”主人听到也很高兴,有的还会拿点花生糖果或油炸年货出来分发给我们这群小孩分享;若是哪家燃放的鞭炮比较彻底干净,没有什么鞭炮粒可捡,我们就会嘘嘘地嘟囔道:“哦呵,哦呵,这家冇啊!”这家主人听到后,觉得不太吉利,会不太高兴地大声呵斥,叫我们这帮小顽童快快走开。我们则在一片“哦呵,哦呵”声中扬长而去,继续热热闹闹地来到下一家,等待其主人开门燃放鞭炮,待鞭炮声响完,又立刻冲上去,冒着硝烟浓味哄抢争拾起未燃尽的鞭炮粒来……在大年三十的寒夜里,我们走家串户,从第一、第二生产队,一直走到位于第三生产队的村祠堂,几乎把全村五个生产队走了一大半才肯罢休。
第二天大年初一,村里的小伙伴最高兴的事不是穿新衣服,也不是吃平时难得一见的年货,而是兴高釆烈地跟村里的小男童不约而同地一起来到操场里,个个像似在战场上刚获得满满战利品的勇士般骄傲快乐地燃放起大年三十晚上辛苦捡拾到的鞭炮粒来,大家看看谁拾的鞭炮粒多,谁新一年的运气就好,比比谁拾的鞭炮粒燃放的声音响,谁就会成为小伙伴们赞叹和羡慕的小“英雄”,自己心里也充满了自豪感,觉得比什么都高兴,比什么都快乐。
有的淘气点的小伙伴觉得把拾来的鞭炮粒拿到操场上燃放不过瘾,还拿到附近稻田中的烂泥地里燃放,炸出满地的泥巴,心里也乐开了花。还有喜欢恶作剧的小伙伴,特意到田埂路上寻找到新鲜的牛粪堆,插上鞭炮粒,点燃后赶紧跑开,看着“砰”的一声,牛粪被炸得四处飞溅,引得大家哈哈大笑,心里的快乐也飞上了天。那一粒粒鞭炮,把孩童天真无邪的天性和童真释放得淋漓尽致。其实,对当年我们这些天真无邪的小孩童来说,快乐就是这么简单,追求快乐的心就是那么容易得到满足。
如今的孩童,有了许许多多各式各样的玩具,也有丰富多彩的娱乐消遣活动,玩手机,刷视频,打游戏……个个玩得废寝忘食,不亦乐乎,当年我们孩童时玩鞭炮粒的消遣早已湮没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再也无人记起。那时玩鞭炮粒的我们那些小孩童早已是两鬓霜白的中老年人,当年的童颜早已无从寻觅,而那份对快乐追求的童心却始终未变,孩童时那份天真无邪、纯真烂漫、童年无忌的童真仍珍藏在我们心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