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城市历史文化 推动城市有机更新


莫飞燕
  市委十二届九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锚定“两轴—两个圈层”深化拓展,在组团融合和节点提升中建设精明紧凑城市,并提出建设老城区“历史文化核”、茂名新城“现代活力核”,南部滨海规划“未来发展核”。构建“三大内核”,从战略高度明确城市发展战略,增强规划的系统性、完整性,处理好“新与老”“南与北”“产与城”等关系,可以说,是茂名城市建设进一步升级的方法论。其中,建设老城区“历史文化核”,就是通过“打补丁”推进品质重塑,促进老城有机更新,从而焕发新生机。城市有机更新,并不仅是物质空间的改变,更是文化的延续与发展,塑造城市独特魅力和持久生命力。那么,“打补丁”如何保护、传承、彰显城市历史文化?
  以保护为先,筑牢根基。城市历史文化的传承是城市有机更新的基础,要始终坚持保护优先的原则。目前,茂名已登记在册的国家级传统村落1处,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1座,广东省历史文化名镇2个,广东省历史文化街区3个,历史建筑37处。要按照应保尽保原则,对全市的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等持续开展普查认定工作,做到建档保护全覆盖。同时,要继续按照“守护好历史文化,在城市更新中不大拆大建、不拆真建假,不破坏传统风貌,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迹和古树古村落,延续城市文脉,让城市留下记忆,增强人们对城市的归属感”的要求,在城市更新中不断提高对文物古迹、历史街区、红色遗迹等的保护力度与水平,让茂名的城市建设更具韵味,为进一步发展注入强大文化力量。
  以枢纽为核,畅通脉络。茂名城市建设一路向东向南拓展,形成了组团式发展的城市格局。然而,随着城市的发展,出现了在城市组团内部联结的缝隙较大、断点多现象,导致各组团间空间分割、联动性减弱等问题。因此,要构建连接组团的枢纽,畅通城市有机更新的脉络。全会提出,要以城北片区为重点,通过一体实施地质灾害治理、产业升级、生态修复、治理优化,加快建设“阳光100”城市客厅,再创矿地融合、生态振兴示范样板,打造粤西文化休闲娱乐新名片。同时,高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蕴深厚,是城北片区的重点区域。在推进城市有机更新过程中,要以原有地形地貌为基础,不大拆大建,最大限度保留原有的传统风貌。通过这样“打补丁”,往北衔接“金(山)金(塘)石(鼓)”产业带、佛茂合作园、“甜美果海”乡村振兴示范带,打通高州城区向南融入中心城区的连接断点,将为茂名在城市更新中找到平衡点,成为既具有深厚文化内涵又充满现代气息的活力城市。
  以重点为要,精准发力。茂名的历史文化古迹不少,如何更精准发挥城市历史文化作用?针对茂名城区的历史文化古迹多集中在老城区,主要在茂南区,要通过聚焦关键节点和重点片区打“补丁”,推动城市有机更新。茂名建市以来最早的一批老街区、老建筑大多分布在西城区,而且西城区拥有大学城,年轻人多。因此,要结合既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建筑,也拥有数量庞大的年轻力量的资源禀赋,做实“书房”、做活社区、做好传承。加快建设公馆驿站,进一步扩大百年公馆的影响范围。同时,紧密结合年轻人特点及需求,在城市历史文化建筑修复利用中融入现代因素,不断拓展时尚消费新模式新业态,让更多的年轻人更愿意成为城市历史文化的代言人、传承人。
  以小处为始,见微知著。一幢幢老楼、一片片历史街区是城市记忆的载体,亦是群众容得下肉身、放得下灵魂的港湾。在城市更新发展中,传承城市历史文化要注意从小处着手,为城市高质量发展夯实文化基础。一方面,在顶层设计的指引下,对“四街四巷”、百货大楼等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的老街区、老建筑,按照“修旧如旧”原则,通过“微改造”等“打补丁”方式进行修复,逐渐做到修复一个是一个,积少成多,让悠久的城市历史文化重新焕发魅力。另一方面,对于新规划的城区或者新的建筑,可充分汲取茂名历史文化的元素与符号,使新建筑与老建筑互相呼应,形成茂名独特的城市风格。这样更能丰富城市的文化内涵,让城市文脉得以延续,让城市留下记忆、留住乡愁,从而增强市民归属感与自豪感。
  (作者系市委党校决策咨询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