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苏格拉底“产婆术”对思政课案例教学的启示
陈淑萍 唐少莲
在人类文明的璀璨星河中,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产婆术”,以其独特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照亮了后世教育的道路。这一教学法,通过问答的形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揭示矛盾,探索真理,不仅体现了苏格拉底对个体潜能的深刻洞察,也为现代教育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对于思政师范生而言,案例教学作为一种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模式,与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有着诸多相通之处,为培养具有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的思政教育者提供了新的视角。
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思政师范生的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通过将真实的或模拟的案例引入课堂,让学生在分析、讨论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然而,传统的案例教学往往侧重于知识的灌输和案例的解析,忽视了对学生主体性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在这一背景下,苏格拉底的“产婆术”为我们提供了新的启示。
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其核心在于通过问答的形式,不断揭示对方谈话中的自相矛盾之处,从而引导学生从个别的感性认识上升到普遍的理性认识。苏格拉底与智者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不传授知识,只是与人对话。而这个对话不是教师的训导,更不是智者的炫耀。在这一过程中,苏格拉底自称无知,却以提问者的身份,通过反问、追问等策略,帮助学生发现隐藏于内心深处的真理。这种教学法不仅尊重了学生的自我意识,还激发了他们深入学习和探索的动力。在案例教学中,我们可以借鉴苏格拉底的这一方法,通过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揭示案例中的矛盾,从而深化对案例的理解和分析。
“产婆术”教学一般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讥讽。从问题出发,教师根据问题提出新的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再不断地提出反问,学生答错不直接给予纠正,而是提出另外的问题进行引导,使学生发现自己认识上的不妥之处,改正自己所肯定过的错误意见和观点。
第二阶段:助产。教师在此阶段的职责是充当智慧的“助产士”,用暗示性的语言一步步启发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从而正确认识问题并能发现正确的方向,进而获得正确的结论。
第三阶段:归纳。通过对问题的讨论进行比较分析,找出他们的理由,即由特殊上升到一般。
第四阶段:定义。将所讨论的问题进行一般抽象,得到关于他们的普遍性认识,并清晰准确地表达出来。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思政课案例教学可以从苏格拉底“产婆术”中吸取有益的智慧。“产婆术”不仅揭示了教学的深层逻辑,也为现代教育提供了宝贵的启示。“讥讽”阶段启示我们,教学应以问题为中心,通过提问和反问激发学生的思考,而不是直接给出答案。这种方法能够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自我发现,使他们能够在探讨中识别和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助产”阶段强调教师的角色是引导者而非知识的直接传授者。教师应使用暗示性的语言,逐步启发学生,帮助他们自主地思考并得出结论。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更多地采用引导和激发,而非简单的灌输。“归纳”阶段告诉我们,教学应鼓励学生从具体案例中抽象出普遍原则,通过比较分析,找出共性,实现从特殊到一般的提升。这种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形成系统化的思维模式,并能够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新的情境中。“定义”阶段强调了对讨论问题的一般化和普遍性认识的重要性。在这一阶段,学生需要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结论,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也加深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也能够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强调了尊重与平等的重要性。在对话中,苏格拉底始终保持对学生的尊重和平等态度,这种精神在案例教学中同样重要。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即使这些观点可能与主流思想相悖。通过营造开放、包容的课堂氛围,学生能够更加自信地参与讨论,从而培养起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多样性,鼓励不同观点的碰撞和交流,让学生在相互学习中不断成长。
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启示了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必要性。通过揭示矛盾,引导学生理性分析案例中的信息,揭示其中的逻辑关系和因果关系,从而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与批判性思维。这种思维方式不仅有助于学生在案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还能帮助他们在未来的教育实践中,更加敏锐地识别社会现象,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苏格拉底的“产婆术”突出了实践与反思的普遍性。在案例教学中,学生应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通过反思和总结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同时,教师也应鼓励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不断调整学习策略,以实现自我成长。这种实践与反思的过程,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还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揭示了一种教育变革的力量。这种力量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引导学生通过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去探索、质疑和创造。通过实际教学案例,思政师范生可以深刻地理解如何将苏格拉底的教学法融入现代教育,使之成为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有效工具。这一过程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智慧的启迪,它强调了教育的真正目的是引导学生成为能够独立面对复杂世界、具有深刻洞察力和创新能力的个体。通过这种教学方法,我们不仅培养了思政教育者,更是在塑造能够适应并引领未来社会的公民。这种教育的升华,是对苏格拉底“产婆术”精神的现代诠释,它提醒我们,教育的核心永远是“树人”,在于激发人的无限可能。
(作者单位:广东石油化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