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的问题与对策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形成的精神文化瑰宝,对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至关重要。在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有效将红色文化有机有序地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实现各学段有效衔接,是一个重要课题。
  一、红色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的问题与挑战
  (一)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的体系尚不连贯。各学段教育内容和目标各异,阻碍了红色文化跨学段融入。由于各个学段的思政课教材都是由不同的专家编制而成,难以将各个阶段的教学内容有机地融合起来。不同学段教材间缺乏衔接,导致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难以形成连贯体系。
  (二)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机制尚不完善。地方性红色文化资源一般没有被编入统编教材,无法凸显教学内容的地方特色;中小学校考核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一般不涉及红色文化资源的整合与融入,导致优质红色文化资源的利用效率低下;地方校际合作机制也不够完善,难以形成跨学校、跨地区的合作网络,制约了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的深度和广度。
  (三)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利用程度不高。红色文化资源分布不均,难以提供多样的学习材料和实践案例。不同基地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合作,导致优质资源无法充分共享和利用,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同时,分散的红色教育基地普遍存在专业人员短缺问题,部分讲解员因缺乏深入的历史知识积淀与有效的教学技巧,难以生动展现红色文化的深刻内涵,难以丰富思政课中红色资源的出场方式,从而难以提升思政课教学的感染力和红色资源育人的实效性。
  (四)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的认知尚不统一。尽管红色文化承载着深厚的历史与精神价值,但在多元信息化的今天,其价值与意义并未被所有社会成员深刻认识,这导致了在推动其融入思政课的过程中缺乏足够的社会支持。社会上虽不乏革命遗址、纪念馆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但这些资源的开发可能因地理位置、宣传力度等因素而受限,未能充分转化为教学素材。企业、社会组织等各界在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传播中的缺席,使得这一进程难以获得全面而深入的推动。
  二、红色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的路径与对策
  (一)要全要素优化,实现从“资源孤岛”到“开放系统”的转变。要分学段协同构建目标体系、内容体系、教材体系等一体化教学体系。根据学段和年龄,设定不同学段目标:小学启蒙道德情感,中学打牢思想基础并提升政治素养,大学强化使命担当。要协同搭建一体化教师成长平台。汇聚各地大中小学各学段专家、教师力量,由大学引领,各学段优秀教师代表集体攻关,共同研发贯通各学段的一体化的红色主题教材、课件与教案。要运用数字技术创新红色文化融入渠道。通过虚拟体验教学,用数字技术驱动教育教学场景创新,打破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拓展思政课的教育空间。促进创新教学手段,让思政课与时俱进,“活”起来。
  (二)要全资源整合,实现从“单打独斗”到“多方共建”的转变。各级党政部门要力推大思政课建设,通过机制体制一体化,实现多主体联动与资源深度汇聚。要将纪念馆、博物馆等服务“大思政课”情况,纳入场馆评级、保障及绩效评价。政府设立专项经费,支持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的教师培训、教材编写及实践活动,并对表现突出的组织予以表彰奖励,推进机制共建。学校要加强与地方政府、革命纪念馆等红色文化教育基地以及相关文旅企业的合作,共同开发红色文化教育资源,打造精品红色游学线路、出版特色红色文化书籍等。
  (三)要全领域共享,实现从“低效闲置”到“资源共享”的转变。通过教育部门牵头组织协调和资源整合,建立红色文化资源共享平台,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共建共享,鼓励不同地区之间的教育合作,共享红色资源。组织定期的专业培训,提升讲解员的红色文化知识、教育技巧和讲解能力,确保他们能够准确传达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建立红色教育基地讲解员的交流平台,分享实践和教学经验,促进专业技能的共同提升。结合信息技术,如虚拟现实(VR)等,创新讲解方式,提高教育的吸引力和互动性。
  (四)要全流程高效,实现从“落后滞后”到“高端高效”的转变。政府应出台指导性政策文件,明确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实施路径及保障措施,引领碎片化融入向系统化集成化融入转变。要增加红色文化教育的投入,打通从资源挖掘、文献整理、开发保护、校地(校企)合作,到教材编写、平台搭建、教学改革、评价体系等每一个环节的堵点,实现全流程高效,激活红色文化资源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内生动力。
  (五)要全链条传播,实现从“学校教育”到“全息教育”的转变。要打破学校教育的时空限制,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微博、抖音等多媒体渠道,广泛传播红色文化,举办主题展览、学术讲座、沉浸式教学、理论研讨会、红色主题系列竞赛等活动,实现时时刻刻、事事处处都能开展红色教育,感受红色文化魅力。
  (本文为团队作品,成员:姚丽纯、汪圆、余岱珂、林静敏、张嘉茵、郑心怡、刘思琪、曹晓楠。指导老师:唐少莲。作者单位:广东石油化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