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百千万工程·茂名观察
以短剧经济为“百千万工程”加力
陈志炎
近日,我们看到“微短剧”“短剧经济”等词频频出现在茂名各大主流新闻媒体报道上,特别是在最近很火的一篇文章《如风如光!短剧经济已融进生活》中提到,“短剧经济已来,如风、如光,正逐步与大众生活融为一体。”
何为“微短剧”?它指的是单集时长从几十秒到15分钟左右、有着相对明确的主题和主线、较为连续和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内容。《2023—2024年中国微短剧市场研究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网络微短剧市场规模达到373.9亿元,同比上涨267.65%,预计2024年市场规模将超过500亿元,2027年将达到1000亿元。
茂名领风气之先,把握短剧经济风口,以短剧经济为“百千万工程”加力,把短剧打造成为农产品品牌建设、乡村文明传播的鲜活载体;探索建设运营短剧时代的新“横店”,体现了茂名的眼光、格局、智慧、魄力、效率。9月22日,依托2024中国农民丰收节广东主会场活动在化州举行的契机,茂名联合广东广播电视台在会场上首发推出广东首部“三农类”微短剧《化州化橘红,天下第一红》;同日,“粤港澳(茂名)三农短剧拍摄创作合作区”在高州泗水镇滩底村挂牌成立;10月18日,“金荔杯”中国(茂名)首届短剧邀请大赛启动暨开机仪式在滩底村举行,并以此为契机,成立茂名•滩底短剧经济服务中心,专为参赛剧组提供“三农”素材、场景和灵感,全方位的拍摄支持和后勤保障服务……
短剧经济之风乍起之时,茂名动作频频,只是迈出短剧经济、短剧合作区建设的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比如《化州化橘红,天下第一红》目前还是主要在省内群体中传播,尚未“出圈”;在滩底村拍摄的《古荔新枝》和《滩底00漆》,结合了“百千万工程”当下发展庭院经济、推进农房风貌提升等内容,很贴近群众生活,也还未“出圈”,离“通过影视的呈现,能够吸引更多游客和投资,让这片土地因为文化而华丽转身”的目标还有不小差距。要想微短剧成功“出圈”,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个人认为,需做到“受”“扩”“借”三字。
一是“受”。从受众出发、从接受出发。不能只一味输出,只是讲自己想讲的、展示自己想展示的,要从受众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了解和准确把握受众的口味、需求,才能有的放矢、精准见效。比如,喜欢“海”的受众不少,可以把海边作为主要拍摄场景;喜欢“钓鱼”的受众不少,可以把“钓鱼”作为短剧主线……但需注意的是,要做到的是尊重受众,服务受众,并非一味迎合受众。比如,那种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庸俗、低俗、媚俗的不可取;那种一味制造焦虑、煽动对立的不可取……个人认为,最吸引受众的还是那种逆袭的剧情,比如周星驰的《功夫》《大话西游》,都是百看不厌的经典电影。
二是“扩”。扩大主线内容、扩大拍摄范围。“万物皆可微短剧”。比如,除了“三农+微短剧”,还可积极开拓“文旅+微短剧”。无论是淄博烧烤、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天水麻辣烫、隰县小西天的爆火,还是《隐秘的角落》带火湛江赤坎老街、《繁花》在上海掀起文旅热潮、《去有风的地方》拉高云南大理沙溪古镇旅游热度,亦或是《花儿与少年》《青春环游记》等旅游类综艺备受观众喜爱,都体现了观众对旅游的喜爱、对旅游目的地的向往。当前,文旅在和长剧的结合中已经创造出了许多爆款,而文旅微短剧的赛道还没有作品达到破圈传播的程度。今天进入了手机时代,短剧如雨后春笋,势不可当,成为大众文化生活的重要形态,文旅短剧必将成为下一个经济风口,延续“一部剧带火一座城”的传说。茂名北有高山草甸,原始森林,南有浩瀚大海,千年渔港,旅游资源丰富,如马安竹海、三官山、仙人洞等等都是容易“出圈”的旅游资源。
三是“借”。学会巧妙借势,才能以小搏大。简而言之,就是蹭“热点”。借势节点,比如在5月20日推出荔枝类短剧作品、在“618”“双11”推出网购类短剧作品。借势流量,与短剧达人合作以及携手传统影视剧演员,无疑是两大高效路径。借势内容,通过选取社会共鸣的热点话题,不仅能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还能在情感层面建立深层次的连接,这也是可能会“出圈”的途径之一。比如,口碑和票房“双丰收”的《我不是药神》《消失的她》《孤注一掷》虽是电影,但也是一种启示。(作者单位:市委政研室党建研究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