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千万工程·茂名观察
以青春之名书写“百千万工程”答卷
肖沁沁
十月的茂名,秋风轻拂,满目皆是丰收景。这里是广东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简称“百千万工程”)的广阔舞台。今年是广东省实施“百千万工程”加速推进和全面突破的关键一年,茂名深刻把握省委实施“百千万工程”的战略意图,更好统筹县的优势、镇的特点、村的资源,聚焦构建“两轴—两个圈层”城市布局、壮大县域经济、加强乡镇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及承接产业转移等重点,科学谋划项目、抓好工作落实,带动和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从回望在基层工作11年的日日夜夜,到在茂南区高山镇任职后亲眼见证了“百千万工程”的开局起步,我深知新时代浪潮下找寻适合乡村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路子是每一位基层干部推进“百千万工程”的责任与义务,更是我们每一位基层干部必修的课题。
“进村入户”了解村情民意。初到新驻片的村里时,我只敢亦步亦趋地跟随在村支书身后,不够主动和缺乏交流使得群众不那么爱搭理我这名“新来的”的“小学生”,只能沦为“背景板”。“无知”的焦虑和不安笼罩着我,如何融入群众成为横杠在我面前的最大难题。于是,秉承调查研究是我党的“传家宝”理念,我积极开展入户调研,进“百家门”、明“百家意”,开始由被动接触转为主动靠近,全面了解村里的基本情况,详细记录群众的各项需求,尽力为他们排忧解难。从一开始的腼腆无措,到与村民“混脸熟”、说心里话,实现了从“户外大铁门”到“室内小木门”的转变。
“土言土语”讲活“理论政策”。提高“百千万工程”知晓率,是我作为基层宣讲员的一大重任,却在第一步,就被“封”住了嘴。群众看着我给他的传单,听着我从“千万工程”讲到“百千万工程”“1+4+7+9+N”,摇头道“听不懂,要签名?还是要拍照?”我尴尬得“哑口无言”,赶忙否认。群众不想听、听不懂、没认同感与参与感致使我这个宣讲员刚“上任”就“停任”。正当我不知如何“破局”之时,老支部书记拍了拍我的肩告诉我:坐在办公室是想不出办法的,我带你一起去走走。于是,我知道了宣传“小课题”也潜藏着“大学问”。我开始选好宣讲时机,摒弃“教书式”的“本本主义”讲解方式,依托群众对美好生活需求的现实出发,融入切身生活场景,解释对群众来说较为抽象的“百千万工程”。通过唠嗑等“聊天式”宣传方式,向大家勾画村里开展“百千万工程”将会形成的美好图景。逐渐地,群众从不理解、不赞同、不支持,转变为积极配合、主动关心、踊跃参与绿美茂名生态建设、人居环境整治等“百千万”重点工作。
盘活资源成就业兴民富。基层工作的本质是群众工作,只有我们想民之所想,解民之所忧,脚踏实地做好工作,切切实实维护村民利益,村集体经济才能“活”起来,群众的口袋才能“鼓”起来。高山镇党委充分盘活利用农村土地、山林和水面等资源;整治利用农村废弃、闲置宅基地;鼓励村集体对闲置农房进行统一收储规划、招商;发展农村生产、生活类服务业;招引优质项目带动盘活农村闲置房产再利用,发展集体经济,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大力开展产业经营、村庄经营,加强集体资产租赁管理,发展物业租赁型经济。2023年,高山镇各村(社区)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达10万元以上,下辖的自然村集体经济收入达50万元以上有3个。
功不唐捐,玉汝于成。作为村庄发展、产业兴旺、人民幸福的见证者与参与者,我深感欣慰与自豪。岗位在变、初心不变,我将继续向下扎根,修炼好“基本功”,以青春之名,坚定为民服务的初心,一步一脚印,在平凡的岗位上,尽我之能,书写不负人民、不负组织、不负青春的“百千万工程”答卷。(作者单位:茂南区机关事务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