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千万工程·茂名观察
示范墟建设聚力赋能“百千万工程”
邱思瑜
茂名市“百墟千村振兴计划”是推动落实“百千万工程”的茂名做法。茂名先行打造的六个示范墟,即茂南区“油城墟”、信宜市“窦州墟”、高州市“高凉墟”、化州市“橘州墟”、电白区“沉香墟”、水东湾新城“疍家墟”,通过各展其长,引领各地强化镇街联城带村功能,蹚出城乡融合发展新路。
立足资源禀赋,用活本土文化。“六墟”各美其美,源于各地立足本地资源,充分挖掘提取本土文化元素,打造独具特色的“墟文化”。例如茂南的石油文化,高州的冼夫人文化,信宜的窦州文化,化州的化橘红文化,电白的沉香文化,水东湾新城的疍家文化等。只有因地制宜,向内挖潜,才能形成比较优势,打造文化品牌。比如,向内挖掘非遗文化的内生力,将非遗的传承融入墟文化的创新发展中,建立非遗项目展演、开设非遗手艺工作坊、举办研学体验项目、打造特色旅游等,实现非遗文化与墟文化产业耦合共生,搭建茂名乡土文化展示的主要平台,也可以吸引到更多关注。传播发展“墟文化”还需要突出特色,例如可以充分利用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建设一批红色文化老区示范教育基地,打造一批红色文化教育示范点,培育一批红色文化知名品牌,做到让文化触摸历史、激活历史,让历史丰富文化、融入文化。
突出规划引领,绘就美丽乡村。乡村建设,规划先行,要坚持统筹规划,谋定而后动。示范墟建设充分运用茂名乡村振兴“一四五”工作法,做深策划文章,做优规划设计,做足前期功夫。遵循“策划—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管理”全流程体系,做到因地制宜、因“墟”施策,注重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特色风貌,突出乡村特色,使示范墟策划设计、发展主题各有特色,实现六个墟串珠成链,一步步从“施工图”变为“实景画”。在编制村庄规划时,既要充分发挥专业设计人员的作用,也要广泛听取县镇村领导干部、群众和专家学者的意见,尤其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专业人才的想法,他们更了解自己的家乡,也更愿意为家乡出谋划策。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切实做到先规划后建设,不搞齐步走、“一刀切”,才能留住田园风光,绘就美丽乡村。
彰显乡土特色,创新产业融合。习近平总书记在茂名考察调研时深刻指出:“发展特色产业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一条重要途径,要着力做好‘土特产’文章,以产业振兴促进乡村全面振兴。”茂名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六个示范墟依托各地特色资源优势,完善农产品全产业链,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深挖优越乡土资源,提升特色农产品知名度,带动周边群众就业增收,激发农村消费活力,发展壮大镇域经济。“土特产”要出圈,一方面本地要勤修内功,立足自身农产品的特点,明确品牌定位,挖掘品牌故事,形成宣传链条,积蓄力量,等待破圈机会到来;另一方面,要与时俱进、创新产品,做好农产品深加工和再转化,发挥科技带动产业的力量,积极进行产业转型,带动持续效益。
俗话说,“北有赶集,南有趁墟”。过去,一到“墟日”,四面八方的人们赶到墟场交易。而今,茂名在全市先行打造六个示范墟,文旅消费新场景迭出,启发和引导着各镇街走特色发展、错位发展之路,百墟千村正形成欣欣向荣的新气象。(作者单位:市自然资源局人事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