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千万工程·茂名观察

“百千万工程”实施背景下国有企业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能动性释放举措


谢绍恺
  党的二十大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对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作出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有企业是实现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力量,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要勇于担当,敢于作为。”“要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提升区域协同发展水平,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在这个伟大征程中,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技术、管理、资金等资源的优势,可以为乡村振兴和“百千万工程”提供重要支撑。
  作为茂名国家高新区综合性基础设施建设骨干力量,茂名高新发展集团(以下简称“集团”)党委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精神,严格贯彻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认真践行新时代国有企业使命,以高质量工程项目为支点,撬动乡村现代化进程,是实现乡村振兴和“百千万工程”的可靠引擎。而党建工作的聚力效应和能动性如同航船上的指南针,确保企业在服务国家战略、助力乡村振兴和“百千万工程”的大潮中坚定方向,汇聚全体党员干部职工的智慧与力量,共同书写出一幅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下的乡村全面振兴和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一、党建引航,构筑战略堡垒
  《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要强化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领导地位,国有企业尤其要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中展现担当。”国有企业深入乡村振兴工作时,应以党建工作为核心,搭建桥梁纽带,凝聚乡村、企业实力,夯实乡村振兴政治基础。
  近年来,集团陆续选派十多名党员干部到七迳镇和下辖包联村、乡村振兴任务重的村和集体经济薄弱村等担任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队员和驻村第一书记,指导派出干部深化村级党组织体系建设,严格落实村党支部“三会一课”制度,制定党建工作计划,搭建党建交流平台。利用集团近1000平方米的市级职工思想教育基地,通过组织党建共建、交流学习和调研走访等方式,形成了高效和谐的沟通联络机制,构筑起更加科学完善的党建工作格局。建立健全的组织结构,形成了上下沟通、横向协同的工作网络,为乡村振兴和“百千万工程”的实施提供了更为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牢抓基建,助推协调发展
  基础设施是联通区域、链接城乡的动脉,必须作为实施“百千万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先手棋。中共广东省委《关于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决定》指出“充分发挥乡镇连接城市与农村的节点和纽带作用,建设成为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促进乡村振兴、推动城乡融合。”国有企业具有丰富的基础设施建设经验,聚焦县域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和产业发展是集团必须履行好的使命。
  (一)充分盘活土地资源。建成茂名高新区棚户区改造项目(一期),助力茂石化炼油转型升级及乙烯提质改造项目提质提速;大力推进茂名国家高新区城乡融合示范区南山片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茂名国家高新区石油化工企业总部经济园基础设施改造项目(一期)、茂名国家高新区创新片区基础设施配套项目、茂名国家高新区共青湖创新中心基础设施项目等基础设施工程的建设进度,通过建设市政道路、打通园区脉络,完善基础配套建设和公共资源供给,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提升区域整体形象,加强城镇辐射带动能力。
  (二)深入挖掘文旅资源。以文化振兴带动县域发展,活化利用乡村资源,拓展乡村产业发展空间,推动“百千万工程”落地见效。将坐落在七迳镇尼乔村的破旧仓库、废旧堆场通过外立面改造、内部空间重塑等措施,打造成一个产城融合的展示窗口,形成融合自然生态、体育休闲、儿童游乐、餐饮娱乐于一体的特色文旅项目--潘茂名纪念公园庙街。该项目在“以镇带村一体发展”中不仅起到了很好的社会效应,也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为高新区树立起商业创新发展的典范。积极探索“工业+旅游”新模式,塑造乡村灵魂、提升精神风貌,打好“政府+企业+乡镇”组合拳,联合属地镇街不定期举办各类公益性和娱乐性活动,不仅满足了村民精神文化之渴,更激发了县域经济内生活力,乡村振兴之路因文化而生动,因民心而宽广。
  三、教育赋能,培育人才梯队
  《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强调“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只有人才的供给跟上了,产业才能正常运转、迭代、发展,文化才能复兴繁荣,教育才能提质增效,新模式新业态才能不断涌现,乡村振兴才能实现。
  (一)抓实抓细结对共育。利用潘茂名纪念公园庙街的太空科普园打造科普教育示范基地,积极同当地学校开展结对,不定期组织科普工作人员和党员志愿者走进学校或邀请学校到基地开展科普讲座、展览、实验等活动,双方共同举办科普竞赛、科技夏令营等活动。发挥双方各自优势,多方位、多角度、多形式开展合作,在人才培养和乡村振兴之间形成闭环。这种深度合作为高新区新型人才梯队的培养奠定了坚实基础,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具有持续性的人才后盾。
  (二)建立健全援助机制。联合当地村委会开展“关爱一老一小”、节日慰问等活动,组织党员志愿者通过实地走访调研与受助学生拉家常、叙真情,详细了解困难群众、特殊群众的生活和读书等问题,通过收集“微心愿”提高援助工作的精准性和针对性,确保每一次援助帮扶都落在实处。在与受助学生交流时,党员志愿者鼓励他们坚定生活信心,保持乐观心态,并传递了“青年是家庭和国家未来的希望”的鼓舞之言。真诚的精神激励不仅在心理上给予受援者莫大的支持,也有助于鼓励他们更好地融入学习生活。
  四、多元帮扶,增强造血功能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集团在乡村振兴工作中实施的多元化帮扶方式,不仅是改善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更是增强乡村内生发展动力、塑造乡村产业繁荣画卷的关键一笔。
  (一)以消费帮扶激活产业活力。消费帮扶是集团开展帮扶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举措,通过激活乡村自我发展,为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定期将所需采购的农产品纳入职工饭堂、职工福利采购计划,优先选择当地乡村生产的特色农产品作为采购目标,组织下属子公司和兄弟单位、临近单位干部职工到田间地头直接采购滞销农户、行动不便农户和脱贫户的番薯、冬瓜和圣女果等农产品,解决农户燃眉之急,充分利用农产品展销会、报纸、公司微信公众号和网站为农产品进行宣传报道;引进“茂名墟”电商平台并指导农户开设线上店铺,邀请农村科技特派员为当地种植、养殖大户开设电商专题培训班等。这一举措不仅进一步帮助当地农产品打开销路,更为建设富饶宜居的乡村营造了积极的发展氛围。
  (二)以爱心帮扶助力产业发展。2018年开始,集团通过和茂名高新区、滨海新区和茂南区袂花镇等地签署《精准扶贫开发项目返租协议》以出售或出租的形式将集团下属子公司茂名高新建设有限公司19042.84平方米厂房用于精准扶贫项目使用。累计支付精准扶贫开发项目费用约3091万元。除此之外,自集团成立以来,每年均积极组织职工开展“一元爱心”“6•30扶贫济困日”捐款,贡献自身力量,既贯彻落实了国家对精准扶贫的政策要求,也彰显了党员干部的责任担当。
  多元化的帮扶策略促进了当地农村多产业的协同发展,提高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同时也丰富了集团职工食堂的餐食内容。以上方式绝不是形式化的表面功夫,而是集团解决乡村经济问题的诚意之举。
  基层党建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既是国企肩负的社会责任,也是深化实施“百千万工程”的内在需要。在引领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国有企业除了应注重党的组织引领、基层设施建设、人才梯队培养以及多元帮扶措施等方面举措的聚力效应提升和能动性释放;更应在推进产业协同发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均衡供给、城乡面貌一体改善、产业有序转移等方面真抓实干,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推动“百千万工程”开好局起好步,奋力开创茂名在乡村振兴、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新局面。
  (作者单位:茂名高新发展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