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初夏听蝉
■行知
已是初夏,树木蓊郁,花草葳蕤。天气渐渐热了起来,空气中隐有一丝浮躁的气息。在一次充足的午间睡眠后,我将醒未醒,于朦朦胧胧间,忽然听到一阵阵“谢——谢”的叫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遂起床查看,原来是知了在鸣叫。
声音是从窗外一棵高大的白玉兰树上发出来的。树叶叠翠,看不清蝉的样子与数目。只能循着这清越激昂的叫声,于脑海中勾勒蝉的模样:肥头宽额,晃悠着一对铃铛似的大眼睛;身圆背青,颤动着一双薄纱般的长翅翼。顾盼生姿,玲珑可爱。
记忆中,孩童时我挺喜欢蝉。夏日燥热的课堂,小伙伴们总坐不住,眼睛时不时瞄向操场。操场边高大的相思树上透出蝉鸣声,树下更有好玩的游戏、运动。总有一两只蝉,贸然闯入,找不着方向了,只好乱碰乱撞,慌张叫唤。老师给打断了节奏,无奈地看着这冒失鬼,眼巴巴地指望它赶紧飞出去。刚才还蔫蔫的伙伴们,来了精神,眼转耳随,心中暗暗做好捕蝉的打算。终于熬到下课铃响,关门,闭窗,四面八方的布阵,有主动出击的,上蹿下跳;有守株待兔的,虚手以待。一阵骚动过后,无处可逃的蝉被胜利者收入囊中,别提有多威风。大家围了过来,观察它的声音发自何处,翅膀振动的次数有多少。在乱七八糟的叫嚷中,老师不失时机地出现,没收了蝉。大家都叹惋连连,但很快就有人提议夜晚粘蝉、拂晓拾蝉蜕,于是众人又欢腾起来。蝉给我的童年带来了无限的欢乐,它何止是玩物,更是玩伴。
童年的欢趣倏忽远去,青年的烦恼便已来临。烦恼多了,连带着讨厌蝉了,或者因为觉得它的叫声变嘈杂了,或者因为自己心浮气躁,听到的都是噪音。
如今,随着学识的增加及阅历的增长,对蝉,我又有了不同的认识与领悟。
泡一壶茶,听着蝉鸣,在袅袅的茶香中,思绪随着忽高忽低的蝉鸣声游走飘荡,神驰万里!
蝉遵循自然规律,感知合适的时令,洞察隐居和活动的时机。它在黑暗潮湿的泥土里经过几年甚至十几年的蛰伏,才有来到世上约九十天的生命,虽出身卑微,生命短暂,却品行高洁。它把眼睛瞪得大大的,看清世间的一切昏暗;历经多次蜕皮的磨难,才有涅槃重生的英姿。它时而高飞,时而休憩,总栖息于高枝,姿态曼妙,临风吟唱,胡然而鸣,戛然而止,声韵优美。饿了吸取树汁,渴了饮用清露,出淤泥而不染,处世俗而不媚。
蝉的品行高洁,令无数文人墨客吟诵称道。有盛唐虞世南的《蝉》,诗云:“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借物喻人。人格化了的蝉与君子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是相通的。诗中蕴含了一个真理:品行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正像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所说的那样,“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
蝉在古人的生活中是一种不可或缺的物品,备受人们推崇。古代的士大夫爱在帽子上绘画蝉纹,且常以玉蝉作为饰物、信物,用来表现自己崇尚蝉高洁的品行。电视剧《琅琊榜》中有一段戏,梅长苏以玉蝉为信物,请动名满天下的周玄清老先生出山为其办事,周老先生问及玉蝉寓意,梅长苏对答“实澹泊而寡欲兮,独怡乐而长吟。声皦皦而弥厉兮,似贞士之介心”,蝉如同贞士、君子,都具有正直清高、与世无争的品格。
夕光慢慢暗淡了,窗外的蝉声却大作起来,“知了——知了”,它们是加入了新成员,还是感知光影的变化,赶在夜幕降临前再来一首大自然的清越华章?这雄壮的奏鸣曲,将我从神思遐想中拉回现实,我的心灵也跟着透明澄净起来。
少年听蝉,听到的是喜悦与无邪;青年听蝉,听到的是聒噪与虚浮;而今中年听蝉,领略到的是一份澹泊与高洁。窗外蝉鸣不止,我知道,这空灵的蝉鸣声将伴随我整个夏季与秋天,乃至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