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我是老师我荣幸
□蔡旭
教师节到了,我想起了一件趣事。
“你是干什么的?”“你猜我是干什么的?”
许多人初次见面,就喜欢猜别人的身份。也有人喜欢让别人猜他的身份。而确实也有不少人一看其外表,就可猜出他的职业与身份来。“一看就是个当官的。”“看他走路就是当过兵的。”“看他的肚皮就知是大老板了。”当然也会有猜错的,但大多是八九不离十,猜中的比率甚高。这一点,甚至连我也猜得到。
这个常见的测试题,我也经常会遇到。有些陌生的朋友猜我的身份时,得到的是几乎一致的回答:“你肯定是老师。”“标准的老师形象。”“一看就知,那还用猜?”
甚至还有人说得更具体:“是中学老师。不像大学老师。”
我一听就笑了。这样的场景,已不知是第几次了。我一副普通眼镜,划定了“文人”范畴;随便的穿着,不知品牌的夹克(暑天则是圆领汗衫);瘦削的脸庞,平坦的肚皮——这就是老师而且是中学老师的“标准像”了。真的,连当大学老师的“资格”都不够!
知情的朋友连连摆手:“错!错!错!”我却说:“他们说的是对的。”
我就业超40年,第一个工作岗位就是中学老师。那是上世纪70年代初期,我大学毕业并在部队农场锻炼一年多后,分配到广西一个矿山中学,一干就是近6年。之后在矿务局工会主管文艺宣传和业余创作,那些宣传队员、业余作者都尊称我为“老师”,其他人也就跟着叫。后来的几十年,我当过公务部门的官员和报社老总,除了官场上称呼我的“官衔”外,大概因为我的年龄与资历的缘故,同事与业界同行也常称我“老师”。尽管我也熬到了正高职称,退休后又到大学当过几年教授,也算是一个专家、学者了,但也许是外表上“派头”不够,也许是内涵不足,素养有欠,也就够不上一副大学老师的形象,只能当中学老师,我也只好认了。
我的第一份职业,就决定了我这个人的气质。前6年的老师生涯,就奠定了我后40年的形象的基础。这是我没有想到的,但这却是应该承认的事实。回顾我的人生轨迹与成长历程,这6年老师生涯对我确实有非同小可的帮助。一是培养了分析概括能力。你要把许多知识弄懂,而且也让学生们弄懂,就得抓重点,有条理,讲层次。二是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你要学生愿意听,喜欢听,就要力求语言简明扼要,生动活泼,不能枯燥乏味,不能满嘴是“嗯、啊、哦、呃”“这个那个”或满嘴“然后”的口头禅,更不能口带粗话。如果口头禅不断,就会有学生当堂统计你的数据,在校园内外广为传播你的“佳话”。我庆幸至今没有染上这些腔调,就得感谢这几年的校园生活。三是锻炼了组织领导能力。即使只是当一个班主任,手下也管着四五十人。管学习,管生活,管思想,管纪律,领着出操,参加劳动,外出活动,还得接触社会,接待家长,对外交流,需要集中训话,个别谈话,即席讲话。我由此得到多方面全方位的锻炼,我多年来准点守时的习惯也是那时开始形成的。
几十年来,我的“老师形象”给我带来许多好处。我无意间“骗”取了社会的信任与尊重,在许多场合人们向我点头微笑,在车上有学生模样的人给我让座,甚至连小偷也从未光顾。几十年来,我经常在外出差、开会、参观、访问,大多是一个人出门在外,确实没被扒手老兄看得上眼。或许他们也“尊师重教”?或许他们认定老师清贫没有油水可捞?不管是喜是悲,个人不遭意外之损,便是幸事。
我的外表像老师,甚觉荣幸。我的骨子是老师,值得庆幸。但愿我珍惜老师的称呼,保持老师的本质,为人为文,处事处世,都像一位真正的老师那样。
那么,你若愿叫,我也敢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