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诗痴”父亲


■黄明霞
  只有注入灵魂的诗,才能打动人心。
  记不清多少日子,父亲伏案作诗的情景。当第一缕晨曦透过玻璃窗倾泻在他的书案前,他专注的面庞便轻笼着一层淡金色微光。泛白的纸张中,他的诗在笔尖下跳跃着,仿佛被赋予了生命,灵动而写意。每当清晨八点,当微信群响起那悦耳的“滴滴”声,我们便知道,父亲又有新诗发布了。
  父亲出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年仅两岁丧父,一家七口的温饱全靠他母亲那柔弱的肩膀支撑。贫穷,限制了那个年代孩童们对知识的想象。所幸父亲为家中老幺,是全家唯一有机会读书并上大学的孩子,成为那个年代的文化人。在我的记忆中,身为统计师的父亲,却对诗词歌赋情有独钟,对古诗词赏析更是别有一番见解,他的诗评也多次刊发于知名报刊。2013年,他正式拾笔诗词创作,自此便一发不可收拾。写诗,已然成为他每天生活的一部分。
  我常笑称父亲是“诗痴”。
  他的“痴”,在于超乎常人的毅力。自他开始写诗词起,一年365天,几乎每日一首,笔耕不辍。
  他的“痴”,在于不分昼夜的思考。纸和笔成了他的“床上用品”,甚至半夜灵感来了,他睡眼惺忪摸索到纸笔,就在枕边直抒诗兴。他的《自得诗》十分形象地描绘出此番场景:一夜寒星笑我痴,挥毫不怕月西辞。灯前拾句窗添影,枕上行文自得诗。
  他的“痴”,在于一切皆可诗。大到国家战略、民族精神、社会百态和人间冷暖,小到一次生活阅历,一场战友聚会,一张网络图片,一份真挚情感,一种人生感悟,都能成为他的“诗魂”,迸发出源源不断的创作源泉。
  有人调侃:“多则不精,每日一诗难出精品。”他却不以为然地一笑而过,提笔写下《韵于勤》:莫怨他人不识君,星星知我韵于勤。墨留案上三更月,书卷心中万里云。
  是的,他深知,每日一诗虽不可能首首精品,但夜以继日地勤学苦练、披沙拣金,必出精品!
  为拥有更广阔的创作空间,父亲先后在QQ、微博、微信发布个人每日诗作,十年间发布作品达2000多首,总阅读量超3000万人次。他也因此收获了大量忠实粉丝,并结交了许多来自五湖四海的诗友。每首诗词后那热心的评论及点赞,如同一股清流,滋润了他的心田。心细如父,他专门买来本子,及时记录下那些具有代表性的评论,每每翻看,鼓舞与感激便涌上心头。
  最令父亲感动的,还有诗友们对他诗作发自内心的喜爱。一些诗友将他的诗收录入个人相册,作为人生信条;他的战友将他每首诗词都抄录收藏,只为随时能翻阅品读;各大知名报刊也多次向他发来诗稿邀约。
  2015年,他因事暂时搁笔了一些时日,微博上未有作品更新,许多诗友纷纷留言,关心询问停更原因。其中一位80高龄的清华大学退休女教授,自从在孙子微博看到父亲的诗作后,专门让孙子开通她的微博账号,只为每日读到父亲的诗。见父停更,她着急留言:为何不见每日一诗?一日不看您的诗就夜不能寐。
  2019年中秋,获中国书法“百杰”称号的中国实力派书法家陈国祥先生主动向父亲发来一幅他的书法作品图,内容赫然是父亲的七绝《月满中秋》:又见中秋满月天,低头思念一年年。亲情最是今宵夜,人在他乡心在牵。
  字迹舒展劲挺,高古清雅,行云流水,充分展现出一位书法大家的风范。对方称,自从在网上读到父亲的诗作后,十分欣赏。父亲的诗与他的书法相结合,更能展现书法作品的精妙意蕴,便发来与父共赏,期待父亲出更多佳作。
  诗主性灵,高节为重。以诗之美弘扬真善,教化人生,是父亲孜孜不倦的追求,这也许是多年来父亲诗词深受读者认可的原因。父亲的诗词是朴实无华却又耐人寻味的,那对仗工整、声律优美的行文遣句间,既富有人生智慧,又饶有诗情画意,时而婉转,时而细腻,时而犀利,时而豪迈。他赞美河山,歌唱祖国,洞悉百态,感悟人生;他寄情于诗,战友情、夫妻情、亲人情、家国情,都在他的笔下绽放芳华,深邃博大。
  徜徉在父亲的“诗海”,我欣赏了“万岳灵山一指峰,擎天绝壁傲苍穹”“都言云外天堂美,不比湖山一叶秋”的祖国大好山河,领略了曾经“千军踏尽崎岖路,万里征程又启航”的丰功伟绩,感受了“奋发图强战霸雄,五洲通路,大地飞虹”的祖国宏图壮志,以及“两袖清风不胆寒,无功受禄易伤残”“利人宜讲真情话,修己多怀改过心”的为人处世之道,让人见字生感,闻声动情。唯一不变的,是他“不爱浮名只爱诗”,从容面对世间百态、人情冷暖、荣辱悲欢的潇洒心境和高洁情怀,如同一杯陈年老茶,越品越香。
  父亲对诗的如痴如醉,连母亲都吃起了诗醋,嗔怪他爱诗胜妻,直到看到父亲写的《爱妻》:没有情人没有花,相濡以沫过年华。心甘伴我行千里,早看晨曦晚看霞。
  眼中不由噙满了感动的泪水。
  2023年春,父亲的第一本诗集《江城诗意四百首》正式出版。它浓缩了父亲2000多首诗词精华,也勾勒出一位儿子、一位丈夫、一位父亲的博爱情深。也许,真正打动人的,不是诗词本身,而是诗词之魂,是诗词中涌现的知足常乐、崇德向善的正能量,它陶冶性灵,笔笔入理,致力让更多读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乐观豁达地面对往后余生。
  作为女儿,我为父亲找到人生价值而高兴,为有这样一位“诗痴”父亲而自豪。
  “长观皓月多思过,静对诗书总拜贤”。期望父亲的诗词能成为广大读者美好的人生路上,一片皎洁的月光。同时,也盼望更多人弘扬和传承中华诗词文化,让其焕发出更强的内生动力和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