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一代学人 风范永存
——送别杨义先生
■陈毅艺
今天6月19日,我又起一大早。珠海的天空经连日雨水洗濯而瓦蓝瓦蓝,云团锦簇,路边树上蝉声透亮……这本应是让人心情舒畅愉悦的日子,但我心情悒郁,都忘了珠海这诗一般美丽的天空流云与风。
我绝对没想到第一次与他相见是在这么一种肃穆的场合,以这样一种悲凄的形式。他静静卧躺在黄色菊花与百合花丛中的透明棺柩内,我站在花丛外默默走过、默默注视他,在心里与他对话……他叫杨义,因病医治无效,于6月15日21时45分在珠海去世,享年77岁。
十几年前,退休后的他常回家看看,也常应邀返电白参加一些参观采风或座谈建言献策之类的活动。我因那些年孩子尚幼,难脱身回乡,也就一次次错失与他在电白见面的机会。后来,他从北京受聘南下澳门大学人文学院任讲座教授,离我更近而以为来日方长,总会有时间在珠海拜访他。没承想,造物弄人,一场病让他客死异乡,彼此阴阳相隔,梦中的拜访成了现实里的永远拜别!
杨义,1946年8月30日生,广东茂名电白区南海人。他1965年考上中国人民大学,作为南海边渔村的穷苦孩子,他上北京是一路赤脚。当他风尘仆仆找到大学门口,他才从挎包里掏出一双新布鞋穿上走进校园……1970年毕业于新闻系的杨义分配进北京石化总厂。197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工厂枯燥的七八年工作期间,他不忘埋头文学研究并于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文学硕士学位。2001年更获武汉大学文学博士学位。
杨义先生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生院毕业后顺利留在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工作……1991年被国务院授予“有突出贡献的硕士”称号,1994年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98年起先后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民族文学研究所两所所长、学术委员会主任,《文学评论》主编、《中国文学年鉴》主编、全国《格萨尔》领导小组组长、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文学教材编写课题组首席专家。2006年当选中国社会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2009年至2017年任中国鲁迅研究会会长。2010年至2021年任澳门大学人文学院讲座教授、博士生导师。
杨义教授是当代中国杰出的文学研究家,其学术活动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起步,在鲁迅研究、小说史研究、文学流派研究、文学图志研究等诸多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开创性的成就,有力拓展了现代文学研究的新格局。此后其学术视野上溯至古代小说史、中国叙事学、诗学、文学地理学、文学民族学、诸子学等领域,明确提出“重绘中国文学地图”的主张,为立足中华文化本位,融通古今中外学术,发掘中国原创智慧,建立大国学术风范,作出了卓越贡献。其学术创造体大思精,气势恢宏,具有突出的理论原创性和方法论价值,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化复兴在学术领域的杰出代表。
杨义教授的主要著作有:《中国现代小说史》《鲁迅作品综论》《中国新文学图志》《京派海派综论(图志本)》《中国古典小说史论》《楚辞诗学》《李杜诗学》等60余种;主编《20世纪中国翻译文学史》《顾毓琇全集》《中国文史经典讲堂》等书籍20余种。其成果丰硕,曾多次获得国家图书奖、中国图书奖、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等奖项。
杨义教授一生作风正派、治学严谨、学风优良、著作等身,是当之无愧的优秀党员与一代儒学。他的逝世,是中国文学研究理论领域与学界的一大损失!各级各界各单位敬献的花圈多达八十多个。因花圈太多摆不下,有的是好几个单位的挽联写在一个花圈上,可见其人品学品之高山仰止。出席追悼仪式的有来自北京原单位与澳门大学及部分昔日学生七八十人。
“泰山厅”是珠海殡仪馆最大的厅,哀乐低迴,场面庄重肃穆。在现场见到杨教授爱人张环女士,儿子杨春章及杨教授几位从电白赶来的兄弟。杨教授家人遵从其丧事从简的遗愿,低调举殡。在杨教授小弟致悼词最后一句,他用家乡的黎话哽咽说出:“大哥一路走好!”那一刻,那一声乡音让我彻底破防而潸然泪下!
正是:
一代学人风范永存
一生勤勉精神不朽
杨义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