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走进中国荔枝博览馆
■朱宴修
坐落在高州根子镇的中国荔枝博览馆,是国字号的中国唯一的荔枝博览馆。早在去年5月份就开馆了,我很想一睹为快,但由于疫情等原因,一直未能成行。今年5月21日,也就是第七届中国荔枝龙眼产业大会在茂名召开的第二天,我便约上几个朋友,一大早就来到了根子柏桥村。
有人提议,先到古荔园看看吧,这个号称我国荔枝博物馆的地方,很值得一看。特别是今年4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根子古荔园视察。我们沿着总书记视察古荔园的路线走一遍,心情特别高兴。古荔园,虽然我已来过多次,但每次的感受却不同。现在古荔园的参观线路变得宽阔平坦了,古树标识也更加清晰了。据介绍,根子古荔园成园于隋唐年间,历史悠久,是我国保存最完好最大的古荔园之一。园内树龄超过500年的有39棵,其中超过1000年的有9棵。这些古荔枝树,枝干交织,老态龙钟,甚似荔枝树的“活化石”,但也枝繁叶茂,结的荔枝也不少。这里还根据每棵古树的特点,赋予一个形象的名字,如“力士回首”“千手观音”“仙女散花”“贵妃醉酒”“二十四担”等,让人看后印象深刻,浮想联翩。
从古荔园出来,我们看到路旁摆卖荔枝的当地大娘,一看就知是刚从树上摘下的早熟的白糖罂荔枝,个个鲜红饱满,价钱也不贵,我们便买了几斤,边走边吃。这是我们今年第一次食荔枝,清甜爽口,回味无穷,在荔乡吃荔枝真爽。
当我们来到博览馆正门时,看到“中国荔枝博览馆”的馆名时,我感到这字体十分熟悉,原来是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会长、广东省书法家协会原主席陈永正所题,他是高州人,由他来写意义更大。展馆按唐代风格设计,成品字型,高端大气,宽敞明亮。当我们步入展馆大厅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全息投影厅,效果相当震撼,科技感十足。展馆共分7个展厅:荔史、荔事、荔知、荔人、荔业、荔韵、荔梦。每个展厅又细分为不同单元,多角度系统全面介绍中国荔枝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内容涵盖了荔枝的发展过程与传播,以及与荔枝相关的名人轶事和典籍等。在多个展厅,运用现代科技,让游客“一眼梦回大唐”。
通过参观,让我们对荔枝有了进一步了解,增长了不少知识。过去我只知广东、广西、海南、福建有荔枝,其实,四川、云南、贵州、重庆、台湾也有荔枝,但数量不多,主要产区是广东、广西。茂名是全球最大的荔枝连片生产基地,种植面积约139万亩,产量约占广东的二分之一,中国的四分之一,世界的五分之一,即每5颗荔枝就有一颗来自茂名,这是一个多么值得骄傲与自豪的事情啊!过去我只知道有黑叶、桂味、白糖罂、妃子笑等几个荔枝品种,据介绍,广东荔枝品种超过8 0种,世界就更多了。这里原来是配置了机器人导游的,因这天参观的人特别多,有“520少年行”荔枝文化研学行的200多人的参观团,由展馆派专门讲解员进行讲解,我们也跟着一起听介绍。
历史上杨贵妃吃的荔枝到底来自哪里?过去一直都有争议。这次在中国荔枝博览馆,就有了较为明确的诠释。根据唐代诗人杜牧:“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诗意,有高力士进贡高州荔枝给杨贵妃的情景。高力士是高州人,“最将风味念家乡”,由故乡选送荔枝就合情合理了,况且茂名荔枝比四川、云南的早熟一个多月,质量又好,进贡朝廷当然是最好最早的产品。这里还有冼夫人与荔枝有关的故事,有茂名籍农业科学家丁颖改良荔枝品种的事迹等。总之,展馆既有宽阔的荔枝林场面,又有人们兴高采烈采摘荔枝的情景,也有很多荔枝的特写镜头、实物图片等。展馆布局科学合理,技术含量高,是一个国家级一流的荔枝博览馆。
在二楼的展厅,是有关荔枝的书画展览,给我最深刻印象的是由岭南画派掌门人陈金章率领陈永锵、方楚雄等近50名画家联手创作的巨幅国画“千年红荔”,该画长11米,宽1.5米,是以9棵老荔枝树前后错落铺开,只见郁然林风、鸟雀欢鸣,意蕴祥和,十分生动形象,让人赞叹不已!陈金章也是茂名化州人。有人说,这幅巨作,是镇馆之宝,我想它确是无价之宝啊!是几十位名家历经艰辛、共同完成的杰出成果。
在二楼展厅东门有个出口和外面的空中廊道连接,还连接3个气势宏伟的仿唐式的观景亭。廊道长700米,其中有100米玻璃栈道。廊道不是很高,铺设也很安全舒适,一些过去没走过玻璃桥的人,也能大胆地走过去,当然也有一些人,胆战心惊,艰难地走着。站在廊道上往远看,成片的荔枝都已基本成熟,红艳艳的一片,十分壮观。特别是500多亩的荔枝种质资源圃,是国家级的高标准种苗基地,被誉为“荔枝品种的芯片”,为我国也为世界培育更多的优质荔枝种苗。
参观中国荔枝博览馆,令我大开眼界,收获不少。我也是来自荔乡的子弟,从小就食荔枝长大,没想到荔枝还有这么多学问,品种也这么多种多样。这里,集历史渊源,文化知识和休闲旅游于一身,真是很值得一游的好地方。我为这高端大气、科技含量高的中国荔枝博览馆叫好,愿更多的人都走进博览馆,定会满载而归,收获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