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儿时元宵节


□黄天伦
  正月十五元宵节,也是我的老家——化州市东山街道博金村的年例。在我儿时的记忆里,这一天的老家,在双节日的加持下,各种传统的习俗活动轮番上演,热闹非凡。已进入耄耋之年的我,每每想起,甚是怀念。
  元宵节清晨,博金境内的石板坡、旧屋、莲塘、堂头岭、山里、北头、博金等七条村庄举办的游行活动,首先拉开帷幕。
  两个大灯笼、一台香案、两个大铜锣开路,紧随其后是举着上百面五彩旗的队伍。彩旗队后跟着狮班,前头为神叉、狮、鼓,后面的队伍是清一色的白背心、红腰带装束,各人手执刀、叉、棍、藤牌、梭镖,一般不下五十人。三个坐轿的木佛,分乘竹儿轿,中间两堂锣鼓,每乘还有彩旗、罗伞相随……
  我们这群看热闹的小孩子,兴奋地跟在游行队伍后面,整支队伍不下二三百人。经常是先头部队已到达丰满山,后续的队伍才刚离开村边。
  游行结束,村民就分头回家忙摆醮的事了。
  摆醮是村民集体对土地神的供奉。鸡、猪肉、鱼,俗称“三牲”,是供奉的必备物品。农家十分注重“三牲鸡”的挑选,从春头鸡仔的剦鸡开始,将近一年的精心喂养,使它长得又肥又大。猪肉的差异不大。鱼也要进行精心选择与制作,特别自家是鱼塘养殖户的,在干塘前就选一条活的大鲤鱼或大鲩鱼,为了防止活鱼的跳动,在摆盘时先给活鱼灌上点烧酒,使鱼醉而不动,还用红纸片遮住眼睛。炸煎堆也是必不可少的。制作炸煎堆除了挑选优质的晚造糯米外,还要选三四名制作高手,于自家摆醮的前一天制作,按照托盘大小,用竹条或铁丝穿好,一般四五层,底层最大,上下两层的差数两三个,最顶的是一大一小,大的在下小的在上,组成一座塔尖。还有鞭炮、炮头,在自家的桌面上摆出。时辰一到,参醮的户主一齐参拜。
  完成摆醮,各家各户回家精心准备丰盛的节日大餐。平日里不能吃上的白切鸡、扣肉、三丝炒米粉、清蒸鲩鱼等传统的重大节庆菜式,一一亮相。在长辈们的礼让下,我和专程来过节的表兄弟等一群小孩子吃得心满意足,直打饱嗝。
  吃饱喝足后,我们稍作歇息,养精蓄锐,准备迎接当天晚上的重头戏——烧炮坡观炮。
  深夜九时多,村口的烧炮坡顶人头涌涌,元宵节的最后一出大戏正式上映。
  七八个赤着上身、赤脚,只穿一条短裤的烧炮手,轮番上阵。鞭炮有炮头、地花、电光炮、飞鼠、小炮仔和手花。炮手所经过的地方,电光闪烁,炮头巨响,地花喷发,飞鼠窜天。手花放在最后,炮手将手花洒向大炮头的地方,炮胆火球升空,随即一声巨响。烧炮时,一般是三四个炮手同时燃放,绕成一个大圆圈。观炮者不能进入,以免灼伤,在整个圆圈内,除了众多的小炮发出像炒豆声之外,闪烁的电光炮,地花与手花喷出的银花飞溅,天空上炮胆的火球照亮了一片上空,人们看清楚了飞鼠炮拖着红色焰火那小竹条的尾巴,射向天空,像一条条小火龙,组成了一个立体的五彩缤纷的视觉空间,煞是好看。炒豆声,中、小炮头声,大炮头巨响,也组成了一支有节奏的交响乐曲,令人回味无穷。
  如遇上晴朗的天气,天空中悬挂那一轮皎洁的圆月,与地面上火树银花绽放的画面交相辉映,让人尽情地享受这“春宵一刻值千金”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