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南方油城开发:国家使命,历史选择
油城记忆之一
茂名石化产业创建从这座简陋的楼房起步。
编者按:由茂名市委宣传部、茂名石化党委宣传部、茂名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茂名市露天矿生态公园管理处主办,茂名日报社承办的“油城记忆”摄影展于去年底成功举办。这个展览通过公益捐赠征集了许多珍贵历史图片和影像资料,再现茂名因油而生因油而兴的创业建市难忘历程,对传承奋斗精神,淬炼城市文化具有深远意义。为帮助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了解自己城市这段不应当湮没的历史,《往事》约请曾在茂名石化宣传岗位工作30多年的市政协文史委员蔡湛撰写了石油石化基地创业发展系列回忆文章,敬请垂注。
蔡湛
一项决策造就一个产业,一块矿石孕育一座城市,茂名建市源于油页岩开发。肩负缓解国家石油紧缺困难的历史使命,为国奉献是茂名石油产业的初心,更是石油文化的灵魂。最近,笔者参与由市委宣传部组织的《茂名文化》调研编写工作,有机会又一次追寻南方油城创业的足印和为国奉献的使命。
神奇的石头创业维艰,奋斗而成。从现在起上溯60多年,正是茂名人“石油石化梦”的起源点。
“火水石”的故事流传已久。茂南公馆镇附近有条村叫“油甘窝”,据说村里的穷孩子在山坡上放牛,喜欢找些石块垒个小窑,煨熟番薯充饥,没想到小石块烧出火来,以后周围百姓没有柴火的时候,就上山挖几块石头回家烧。由于当地人把点灯的煤油称为“火水”,便把能点着火的石块叫“火水石”,把藏有“火水石”的山岭叫“火水山”,这条村庄由于坐在“油窝”上,就被叫做“油甘窝”村。
新中国成立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都急需石油,而上世纪50年代初全国一年的石油产量只有几十万吨,街上跑的汽车只好装个炭炉作动力。缺油成了国家的心腹之痛,找油成为举国上下的燃眉之急。
历史记下这次意义不凡的偶遇。1954年春,国家燃料工业部石油总局局长康世恩带领专家到各地调查石油资源。路过广州时,广东省委工业部部长廖似光在迎送客人时提起粤西有油页岩。言者无意,听者有心,这引起康世恩极大关注。回京后他立即向燃料工业部部长陈郁汇报并得到支持,马上调集队伍开赴茂名查清油页岩资源。
1954年4月,由国家燃料工业部石油总局派出的一支40多人的普查队来到茂南金塘镇黄泥塘村安营扎寨,钻探的轰鸣声唤醒沉睡的山野。几个月后,勘探队伍迅速扩大到1000多人20多台钻机,目标是迅速查明被称为“火水山”的茂名油页岩储量。钻工们野外作业异常艰苦,夏天热浪滚滚,人们身置蒸笼;冬天寒风凛冽,冻得手脚发僵。上下钻杆和套管,都是力气活,有时泥浆溅起来,全身上下都是泥水。按设计每隔50米就得打一口钻井,每逢钻井移位时,缺少搬运设备就只好人拉肩扛,用蚂蚁搬家的办法将几十吨重的设备移至新的钻探点。在这期间,有一位技术员和一位民工在下勘探地槽作业时遇上塌方不幸牺牲,还有两位工人被雷击身亡,他们是最早为茂名开发献出自己生命的勇士。面对险恶的环境,建设者无所畏惧,在加强安全措施以后继续拓荒前行。
经过对500多平方公里矿层的不懈勘探,茂名油页岩的家底终于摸清。1956年1月提交第1个对金塘矿区的精查报告,3月即获得国家储委批准。以后又陆续提出羊角、新圩、低山、石鼓4个矿区的精查报告,证明茂名油页岩储量约51亿吨,矿脉呈东西走向,长50公里,宽3至10公里,总面积360平方公里,矿层平均厚度15米,最厚达100米,适宜大型露天开采。
艰难的决策以每年生产页岩原油100万吨计算,茂名油页岩可以开采100年。勘探队伍提供的茂名油页岩地质精查报告,在石油极其匮缺的时代,让多少人为之欣喜万分,甚至受到中央最高层的关注,开发茂名的前期准备工作紧锣密鼓展开。1955年2月,燃料工业部副部长李人俊率领一批司局长和苏联专家赴茂名全面考察,核定茂名油页岩开采的可行性。1955年5月12日,经国务院批准,茂名页岩油厂筹建处成立。经国家计委、经委研究并于1955年10月28日,由周恩来总理向苏联政府提出备忘录,请求对茂名油页岩开发给予帮助。1955年冬,以国家建委副主任孔祥祯为团长的中国工业代表团赴苏谈判,茂名油页岩开发被列为谈判的重大项目。根据双方商谈结果,1956年4月21日,苏联煤矿部派出露天矿设计七人专家组赴茂名收集设计资料......然而,此时茂名大开发的最终决策依然在反复论证和利弊权衡之中。
根据已经解密的文件,1956年4月24日,主管国家经济财政工作的国务院副总理李富春、薄一波给周恩来总理并转中央的报告,提出“在广东茂名建设规模100万吨的油页岩炼油厂需建设费用13亿元,建设费用很大,且建在沿海,我们认为此事体大,拟请中央讨论一次”。
在当时国家财政极为紧绌,一年财政收入只有几百亿元,且广东又处于国防前线一般不安排重大项目建设的情况下,拿出13亿元开发茂名,这不能不让共和国的财经当家人慎密思量。李富春、薄一波两位副总经理的报告全面分析了茂名开发的利弊。两位副总理的报告,受到党中央的高度重视。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论十大关系报告》中提到:“现在我们准备在广东的茂名(那地方有油页岩)搞人造油,那也是重工业”。1956年4月28日,周恩来总理签署以中央名义对李富春、薄一波同志4月24日请示茂名炼油厂建设报告的批复:“中央同意在广东茂名建设规模为年产一百万吨原油的油母页岩炼油厂”。至此,关系油城命运的重大决策一槌定音。
从两位副总理向中央呈送建设茂名油城的报告到中央作出明确决策,只用了短短四天,足见当时党中央、国务院对开发茂名的重视和解决石油短缺的迫切。
挺进石油城
“挺进,向未来的南方油城挺进”,是油城拓荒者最爱唱的一首歌。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建设者怀着为国分忧奉献石油的理想义无反顾地踏上参加油城开发会战的征程。
茂名油城开发的决策机构和总指挥部是1958年4月经石油工业部与广东省委商定成立的茂名建设委员会,广东省委分管工业的书记文敏生为主任,石油工业部副部长李人俊为副主任,国家有关部委和省有关部门负责人共11人组成。从以后查找到的文件原件上,发现时任广东省委第一书记陶铸亲笔在委员会名单上加上“方华同志”四个字。曾是党的“七大”代表、从1955年起就率队进入茂名的方华同志由此在茂名奋斗了大半辈子直至离休,是油城决策层中在茂名工作时间最长的一位。
茂名页岩油厂筹建处首批13名干部全部来自驻在广州市的中共中央华南分局。离开大城市大机关到人烟稀少的粤西矿区去,意味着艰辛的开始,但他们没有半点犹豫。一位早期建设者回忆,1955年5月12日,筹建处成立当天,她接到筹备处主任方华的电话,不到三个小时就背着背包到了指定集合地点,不久又从广州进驻高州展开油城开发前期工作。
据资料记载,最早参与茂名石油基地开发筹备的骨干大致来自三方面:一是来自国家燃料工业部系统;二是来自华南分局、广东省委的干部;三是来自湛江地区的干部及合浦专区、惠阳专区撤销后调到茂名的干部。而早期的职工队伍由五方面组成:一是来自东北抚顺矿务局、石油一厂等页岩开发利用老基地的技术工人;二是抗美援朝结束后经过在上海培训的退伍和转业军人;三是由大专院校分配来的毕业生,尤其以广东石油学校毕业生居多;四是在本省粤东、粤西等地招收的学徒工;五是从港澳回内地参加建设的技工。至1958年底,茂油公司已拥有近2万人的职工队伍。员工的籍贯除了西藏以外,全国各省区都有。
建设者无论来自何方,都只有一个目标:开发石油城,为国献石油。曾任茂油公司基建处处长的一位建设者回忆,当年的茂名“风吹石头跑,大山不长草”,但他接到调动通知马上从抚顺石油一厂赶到茂名,不久根据组织的意见把家属也从东北迁来茂名,在油城一干就是近40年,直至退休。“谁不爱祖祖辈辈生活的家乡,谁愿离开熟门熟路的岗位,但国家的需要、党的召唤就是命令,当时谁也不讲半点价钱。”
茂名城市的一个特征是普通话流行和具有包容和谐好传统,这正源于油城的开拓者来自五湖四海和茂名是新中国最早的移民城市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