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琐忆
■小书僮
古人将月相分为四种形态以记日子。我很小的时候便觉得阴历比阳历有意思。如今我却只记得弦望的形状,而不知晦朔了,实在是将以前的许多事物忘记。
今早醒来时感到些许寒凉,不经意想起小时过中秋的往事。那时,乡下过节气氛远胜当下。每逢中秋,外出劳作的乡亲们大都会赶回家吃顿团圆饭,好酒的人们都喝得比平常豪气些。
中秋那天的云通常很高远,而月亮就离我们很近,让人觉得站在山岗上便能摘月。十五的月亮照得大地如白昼,连树影都是泛光的。我们小孩子最喜欢在地堂上嬉戏。有的孩童追逐打闹,清脆的笑声和惊叫声响彻云霄;有的孩童到处寻找鸣叫的秋虫,它们在角落里总是唱得欢;有的孩童捉迷藏,一般是钻进地堂旁的闲屋处。闲屋通常是放农具和杂物,秋天收割完稻谷后,里面便存有许多禾草,一垛垛地堆成一座座小山。调皮的小孩有时整蛊别人,会在稍微阴暗处扮鬼脸跳出来吓人,被吓到的人惊恐过后就追打吓人者,在草垛中窜来窜去,打骂声和淘气的幸灾乐祸声令到附近的狗子也跟着“汪汪汪”地吠叫。所以,月夜捉迷藏比白天更好玩。
大家一般在晚饭后就张罗祭品敬月,我们那叫“敬月亮姑”。有个习俗我记得很清楚,就是小孩子不能用手指去指着月亮,老人们会唬人说,倘若指了月亮,会被割耳朵的。我一直不明白月亮怎么会割小孩子的耳朵,却是在拜月时诚惶诚恐地叩首。
祭月当然少不了月饼,还有其它水果,诸如柚子、橙子或香蕉等等。记得当年院子里种有几棵橙子树,我总是在它们稍微长大点就摘下来吃,果皮还是青青的,好酸。
那时的月饼一般是圆形的,没有像如今有的方形或星形。月饼很硬,像块褐色的石头。有人开玩笑说应该叫“砸死狗”。长大后我才晓得主要是因为月饼的馅料少油造成的。(在物资短缺的年代,油和糖是乡人的奢侈品)。月饼的包装也很简单,四个月饼叠在一起,刚好一斤,用一张白纸封着,外用一张红亮的广告纸贴着便成了。广告纸上大多印着嫦娥奔月的图案,月饼的品名和商家名称。月饼种类不多,通常只有两种,一种是五仁月饼,另外一种是叉烧月饼,很少见有莲蓉月饼。那时的月饼不像如今那么精致,花样不多,有的甚至烤焦了。烤焦的依然封好拿来卖,不可能浪费的。买到那样的月饼的人只有扒去外皮吃里面的馅,不会像现在的人那么挑剔去与店家换。
家里人分月饼时都是将一个月饼切为四份或八份。每人一小块,剩下的就重新裹好,放米缸里,盖上沉重的木盖子,这样既防止发霉,又防小孩子或老鼠偷吃,一封月饼能吃上好几天。曾祖母偏爱我,会多拿出一小块给我吃。邻家过来玩儿的伙伴总会眼巴巴地看着我,曾祖母就会叫我掰点给他,伙伴欢天喜地蹦跶回家。我居然能听到他对家里人大喊——我有月饼吃了!每这时,我就特别开心。
忆及往昔,我潸然泪下,有点糖就高兴得无比幸福的日子竟已远去那么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