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夜读月
■黄俊怡
《礼记》上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祭月的先例,春秋时期已有迹可循。民间以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团圆,这一天维持着和谐喜乐的人伦秩序,被赋予诸多美好的祝愿。其中宋代苏轼有词云:“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写得豁达悠远,寄意情深。
年少中秋在楼上抬头读月,读的是一弯纯真的月。夜色呢喃,游荡在乡野,无论走到哪里月都在那里。月下,树影婆娑,村落的夜泛着月的白,少年追逐嬉戏在村落,小时候的天地似是这么大,小小的村落,别有一片天。一片月色,一片飘着白云的天空,就是那时所见的全部。
中秋夜,云霞褪去,月亮刚刚升起,人们端着盛放月饼的簸箕上了天台,一早等待月起。那时看月,云是行走飘荡的,月藏在云里,我不知道是月随云起,还是云随月动。月色澄澈时,摆出月饼,燃上三支清香,朝着天边,是拜月仪式的一幕,这种情景古来有之。月不离天,敬月亦是敬天。
月饼是中秋“敬月”必不可少的,在中秋前从城里买回来的,那时远近驰名的手工大饼,要算城里的昌字号了。没有琳琅满目的包装,饼是用纸包的,印着嫦娥奔月的图案。那时一盒豆沙也觉得美味,其次有葡萄,柚子,均为供月之用。未拜过月,是不能吃的,据说偷吃月饼,耳朵是会被月割的,小时候有过“月割耳”的经历,未必是真的。月里桂花的轮廓清晰,传说嫦娥住在月里广寒宫,只是找不到嫦娥的影子,我想象中的嫦娥是冷傲的,她距离我们遥不可及。中秋的夜晚,我在天台上期盼过那轮清月从苍穹中冉冉升起,天地像是这样清平。
弱冠之年的中秋,我在城里度过。站在城里一隅看月,那夜的月蒙上一层轻纱,若明若暗闪烁不定。那年高中毕业,面临人生重要的抉择,识于微时的小伊,不辞而别,中秋时迟迟未归。我与小伊来自乡下重逢在城里,友谊纯真清澈如月,不是知己更像知己,她的隐没让我多了一份挂牵。那个中秋之夜的我,徘徊在月下怅然若失,几番努力想敦促她回来:大好的年华不应被辜负,青春里挥洒过汗水的人不应被埋没。那夜从城里走过,月色一片皎洁。几许风雨,月里阴晴圆缺,知遇寂寥。多少年后,回想那轮皎洁的明月,梦里依稀是从前的月色,那地晶莹的雪白,像那夜走漏的那片月光。
漂泊在异乡读月,读的是旧时月里朦胧的牵挂。中秋之夜一个人徘徊过繁华城市的江边。千江有水千江月,不知此月可是旧时月?抬头怎么看,也总觉得那月没有从前的月圆,桂树的叶子也没有从前那么棱角分明。有时在他乡看月,一阵云过,月入云霄,月越去越远,月起月落仿佛在转瞬之间。看月的乐趣一半是打发异乡的寂寞,一半为了应节而已,悠远年代读月的那份闲情竟欲寻它不得。突然发觉,上一次闲情赏月,已隔了很久很久。
多年后在故乡读月,读的是铅华洗尽高楼上的月。月的圆缺此消彼长,圆满之后的月逐渐转为亏缺,这是自然景象。月的圆缺无主宰性,它周而复始。月亮是无私的,它沐浴大地万物,照亮了芸芸众生,光而不耀,给人和美的柔性。这一抹皎洁,最终选择在八月十五这晚呈现给世人亮丽的一面,在这月圆之夜发挥出它本来的意义。农历十五之后,月逐渐有了空缺,有时候你看到的,它或是漆黑夜里的一道微光。
古往今来多少人追梦逐月,层层云影里云来月隐,云过月现,不解月本无虚无实,如空中花。“天心月圆”是月行功德的圆满,它不在攀缘思虑里,也不在语言文字中,以月印心说的便是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