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那轮明月


■汪丽燕
  也许是老了,很多时候,不经意地就会触碰到记忆的阀门。最近我常常想起故乡那些旧人旧事,想起小时候过中秋节的情景,想起儿时那轮明月。
  小时候过中秋节,能高兴上好几天,因为有月饼吃,有大戏看,还可以围观捕鱼。
  日子刚迈进农历八月的门槛,亲朋好友就开始互送月饼了。送月饼通常是两封,每当有亲戚朋友送月饼来,家人即时会拆一封来招待来客,一起品尝,剩下的留到中秋节。或许是农村物资匮乏的缘故,那时候的月饼不像现在品种那么多,只有猪笼饼和五仁月饼,形状也只有圆形和方形两种,每封四个或者五个,包装也不怎么考究,里层包的是白蜡纸或白纸,外面粘贴了一块或粉色或红色油纸商标,印上厂家地址等信息。
  大戏是在中秋节前开始,戏台搭在下窑村,距离我们村子有2里多路。刚搭好戏台,各家各户就早早拿着长凳去占位了,多人看戏的人家会摆两三张。我是粤剧迷,自然也是特别的紧张,每天都要去看两三遍自家的凳子,看有没有人挤队。
  其实我们那个村庄中秋节算是个闲节,不算是特别重视,不劏鸡不杀鸭,也不举行祭祀庆典活动。白天,一些勤劳的人家照常劳作,不过,大多数人都会放下农事,享受一天的清闲。记忆中,父亲总会早早就去趁圩,买上一斤牛肉,买回几只葛薯,算是加菜。
  虽然不做节,但是村里这一天也是极热闹的。村前那个池塘,养了大半年的鱼儿已经长得很大很肥美了,到了尝鲜的时节。每年中秋节都会捕鱼以示庆祝,捉鱼过中秋已然成了村里的惯例。不用村长授意,后生哥哥们自发组织捕捞队,他们会去邻村借来渔网,村里一些年富力强的也会出来帮忙。出劳力的可以多分两三斤鱼作为辛苦的报酬,母亲也会去参与拉网、拣鱼、分鱼。
  捕鱼大多是中午开始,最高兴的要数我们这些小孩子,顶着大太阳,站在水塘边围观。下了网之后,两人分别在两头拉,还有人拿着长竹竿跳到水塘打着水赶鱼,看到那些大鱼小鱼跃过渔网,我们会发出一阵阵欢呼声。到了下午三点左右就开始分鱼。各家各户不用通知,拿上竹篮或簸箕,早早来到水塘边那棵石竹旁边等候领鱼。主事的八叔公会叫人把队里那把大磅秤搬出来,母亲和一起参与帮忙的人把捞上来的鱼先分拣开,大头鱼一堆,薄鲢鱼一堆,鲤鱼一堆,鲫鱼一堆,草鱼一堆,剩下一些杂鱼又放一堆。三四百斤鱼,装了好几箩,过完秤,然后按村里的人头每样平均分。
  十多斤鱼一领回家,母亲就会把鱼分成好几份,所有邻近的亲戚朋友家都会送上一两条,这个任务通常由我和大弟去完成。晚餐自然就成了一桌鱼宴:鲫鱼蒸豆豉,薄鲢鱼煮萝卜干,鲤鱼焖小葱……大头鱼煮汤,浓稠奶白,撒上一点自家新种的葱花,看着就食欲大增。一家人和和美美围在一起,快乐地品尝着一桌子鲜鱼大餐,鱼香四溢,撞击着一家人的味蕾。
  中秋节晚上,我们没有拜月的习俗。那时候没有电视可看,看大戏是我的最爱,当一轮圆月从东方冉冉升起,我早早就洗完澡,口袋里揣着父亲给的两角钱,拿着一个月饼,性急地催着祖母陪我去看戏。终于等她把鸡鸭鹅狗都料理妥当,便挽着她的胳膊兴冲冲地奔向戏台。
  看完戏,通常已是子夜时分了,钱虽然已经花光了,月饼也吃完了,但戏文却还让我回味无穷。回家的时候,更深露重,夜凉如水,一轮圆月悬在天心,我和祖母还会一路讨论着大戏的情节,为戏中人物的命运唏嘘。如今,虽然看过的大戏都忘了,可儿时那轮明月却还在记忆中,那么清亮那么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