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天电影


■杨志生
  盛夏里的夜晚,月亮高高地挂在老屋对面的山岗上,山边的云朵和风,在月光下移动,耳边的蟋蟀和青蛙,轮番在稻田和屋角鸣叫。每逢这个时候,我就会想起村庄里的露天电影。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农村文化娱乐匮乏,可资消遣的节目不多,村庄的人们劳作之余,露天电影成为一项重要的娱乐活动。但是那时候穷,一年难得有机会看一次电影,镇上偶尔会放几部,但要等到重要节日或者盛事才放。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随着市场经济和电影事业的发展,村庄的学堂一个学期会放两部电影。每次放电影,学校就会隆重地在教室门口的小黑板发布通知,校长亲自在黑板上写上放映的时间、地点和电影名字,然后叫我们回去通知家长一起来看。
  以前,市里有电影放映队,他们骑着摩托车把电影送到各镇、各村,一场电影就像一束光,能让沉寂的村庄瞬间沸腾。每次学堂放电影,我们小孩子就像过节一样高兴,赶紧跑回家里告诉父母,一下子,学堂放电影的事情整个村庄都知道了,大人小孩都非常期待,早早吃完饭,搬着小板凳拿着手电筒来到学堂的操场,一家人找个好位置端坐在那里等待观看电影。可见,那时候放电影不单单是我们小孩子的一件乐事,也是村庄的一件盛事。
  那时候的电影都是黑白胶片,没有色彩,放映电影的设备很简单:一张桌子,一台放映机,一部发电机,一块宽大的投影布。等待电影开演的那些光景也是非常美好的,小孩们汇聚在一起,七嘴八舌地猜测今晚会放映怎样的电影,许多大人则会相互拉拉家常,趁机卸下一天的辛劳和疲惫。
  学堂的操场虽大,因为看电影的人实在太多了,去迟了,挤不上,我们就爬到墙头上、树上,或者坐在大人的肩膀上,有些人还绕到银幕后面去看。
  我不记得第一次看的电影叫什么名字了,那时候放的电影,基本是抗日或者抗美援朝题材的战争片,如《鸡毛信》《地道战》《地雷战》《铁道游击队》《上甘岭》等,这些对八零后的孩子来说都耳熟能详。有的是重复看好多次了,但是每次放映,我们都像第一次观看那样充满期待,充满激情。
  战争电影给我们许多美好的童年回忆,记得小时候我们经常玩打仗的游戏,一队人扮演解放军、一队人扮演敌人,在田间地头里堆战壕,追逐冲锋。记得刚刚看完《地道战》,我们一帮孩子结伴去山上砍柴,我们开始策划一个“伟大”的计划,要在山上挖一条地道,就像地道战里面的场景一样,在里面做饭睡觉,还可以捉迷藏。我们偷偷从家里拿来了工具,来到一块荒废的土地里挖地道,结果我们“伟大”的计划很快被大人们发现了,我们挖的地道也很快被大人们用泥土给填埋了。
  小时候看过的一场电影叫《鲁冰花》,影片讲述一位有着绘画天赋的乡村少年,不被周围环境理解,不幸染病早夭的凄美故事。那时候被电影里的故事感动得眼泪鼻涕直流,那天电影放映完之后大家情绪都很沉重,大家搬着板凳默默地往家里走。那段时间,学堂里的老师也教我们唱《鲁冰花》的歌曲,每次音乐响起,我们都不由自主地唱:“夜夜想起妈妈的话,闪闪的泪光鲁冰花……”
  我还记得看过一部李连杰主演的动作电影《新少林五祖》,电影讲述了清朝康熙年间,少林俗家弟子洪熙官携幼子洪文定将背上印有藏宝图的少林五祖安全送到天地会,最后与宿敌马宁儿交战、大仇终于得报的故事。这似乎是我们村庄第一次放动作电影,那场景、那故事、动作,扣人心弦。
  小板凳,夏夜,胶卷哒哒响。露天电影,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文化的印记,回想起我们的童年时代,尽管物质生活很贫苦,但精神生活还是很幸福的。
  如今我时不时会翻看童年时观看过的一些老电影,当重新看回熟悉的电影场景,童年那些美好的回忆,就像电影画面一样重现在我的面前。是的,一场普通的电影,一块简单的银幕,一幕感人的故事,记录着我们一段美好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