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一次采访
罗本森
盛夏,正是山青水绿时,我又回到家乡,正巧路过垠头小村,停车眺望一番,小村庄简朴整洁,小路变成大路,荒坡变成绿洲,砖瓦房变成小洋楼,美丽乡村雏形初显。旋即间,我脑海中跳出一段不寻常的记忆。
那是三十多年前,我还在平塘区(现改为镇)公所工作,领导要我到垠头村采访调查有关养长毛兔致富的情况,给县里召开的三级干部会议写一份经验材料。
5公里的路程骑不了自行车,我翻山越岭步行到垠头村,找到村长老张,说明来意,与他倾谈了一个多小时,详细了解全村养殖长毛兔的基本情况。随后他带我对全村14户人家都走访了一遍,实地参观,耳闻目睹,搜集了许多有关养长毛兔的小故事。下午回到区里,我立即动笔写材料,第二天把稿子交给领导,完成了工作任务。接下来,我掩卷沉思,准备将手头的材料写成新闻稿。
平塘地处信宜边远山区,是个样样工作都比较落后的地方。怎样扬长避短写出好新闻,是我一直思考探索的问题。我把采访得来的材料,一件件地疏理,寻找突破口,挖掘新意,一下子写出《张家四兄弟养兔当上万元户》《垠头村成年人都戴上手表》《养兔富了小山村》《以兔作礼送亲友》四条消息。又一鼓作气把几个生动例子,经提练,选角度,写成《七十老太也致富》等四篇小通讯。
该村“万元户”老张,人称他为“兔头”,由上年收入万元下跌到七千元,这本是个坏消息,为什么收入下降呢?经详细了解,得知他养兔有技术,邻村甚至邻县的人都请他去传授技术和治兔病,妻子在家忙不来,造成几窝小兔死亡,顾了人家忘了自己。我抓住这事写了《兔头落榜记》,此稿被《广东科技报》、广东电台采用。还有个妇女劝外出的丈夫在家养兔,丈夫不信养兔比务工赚钱,执意跑到省城去务工。他妻子在家养了二十多头兔,到年底丈夫回来,两人将各自收入一摊牌,丈夫输给妻子,他不再去务工了,而居家养了30多头兔。我以此写了小通讯《拗颈王认输》,该稿被广东电台、广东农民报采用了。经过两轮筛选,还剩下一些零碎的边角料,我又选三件小事,用一条线连起来,分三个小标题,写成《兔村趣事多》的通讯稿,被《茂名日报》采用了。就这样,我在这条小村围绕养长毛兔写了8篇稿,全部被地市以上报刊电台采用,其中省级用稿5篇,若计重复用稿达21篇次。
由此我得到感悟,新闻采访一定要深入,“望闻问切”齐动,资料搜得越多越好。就像发现一棵红薯,把它连叶带藤挖回来。薯是主食,叶可炒成蔬菜,藤及薯皮可作猪饲料,甚至泥也可放到盆中育花,手上有资源,稿件写不完。后来我又以此写了《一条小村抓出八篇新闻稿》的体会文章,被河南《通讯员报》《南方日报》通讯内刊采用。还出席了广东科技报在阳江召开的优秀通讯员会议,在会上作了介绍发言。到此,我仍意犹未尽,再升延写了《山区有写不完的新闻》一稿,被广西《金色年华》和《南方日报》通讯内刊采用。
三十多年过去,仿佛就在昨天,那次采访和写稿的经历,总是那么记忆犹新,不可忘却。今天,我多想到垠头村走一趟,能不能再抓几条新闻稿。但我转念一想,还是不去了,今日的垠头村已跟上时代的脚步,美丽乡村的诗行镌刻在蓝天下,凭我的拙笔已无力生花,拥有的词语也难以表达,留下个遗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