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青春在水利一线绽放
海煊
1956年,毛主席、周总理批示在茂名建设页岩炼油厂,从此,茂名露天矿页岩和茂名页岩炼厂的建设列入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工程,同时初步规划建设一个50万人口的石油化工城——茂名市。为解决该城市的生活及工业用水的水源问题,经全面勘探,决定在鉴江上游的大井河上建良德水库。
其后,于1962年秋末冬初,高州水库扩容工程拉开了帷幕,茂名数万“大军”浩浩荡荡参加了库区枢纽工程建设。
高州水库——我的起跑点当年10月,年仅16岁的我,刚初中毕业,在生产队长的安排下,参加了高州水库的工程建设,驻在高州曹江镇的帅堂良坑村一个大户人家的上厅,十几个人分两排,打平铺挤在不到20平米的厅内。
房屋坐北朝南,屋前有三棵大龙眼树,树的前边十几米处有一条东西流向的小溪。风景秀丽,景色迷人,是茶余饭后乘凉的好地方。
每天天刚放亮,上工的哨子就吹响了,驻地离工地大约4里路,沿途田埂上,民工们个个肩挑扁担,粪箕,锄头,铁铲等工具,络绎不绝。
整个工地,红旗招展,人声鼎沸,号子声,吆喝声,此起彼伏,场面极为壮观,热火朝天,令人震撼。
我们的工作任务就是劈山筑坝,在山上劈土,填到低洼处,将其筑牢,松土层,每层不超过35cm。
挖土、运土、夯土,简单的流水作业,周而复始。
强劳力打夯,约200斤,上窄下宽的梯型柱体砼夯,上沿绑扎着两条木棍,由四个人来操作,将其高高举起,同时放手,砼夯通过重力加速度原理,将松土夯实,要点就是要求操作者身体强壮,同时操作要同步。
我因年少体弱,挑担子特别辛苦,每担土至少七八十斤,起初挑得我腰酸背痛,锄土,手掌全起泡,时间长了,慢慢便适应了。
我们每天早上吃红薯、白粥、咸菜,中午晚饭吃红薯、米饭、椰菜,生活虽然艰苦,但我们从来没有怨言。
时值秋末冬初,早晚天气还是有点凉,晚上收工吃过晚饭后,我们这些民工各自躺在自己的床铺上休息,由于条件限制,不能洗澡,只能用温水擦擦身子,有些个人卫生不讲究的,不洗脚就睡觉了,屋内脚臭味、汗臭味扑鼻而来。幸好是冬天,如若是夏天,这臭味简直无法让人入眠。深夜入睡以后,偶尔也听到个别人的打鼾声,由于劳累了一天,这鼾声听起来也是就习以为常。
大部分民工都不识字,他们需要写信,都来找我,我当时成了“小先生”,热心地为他们代劳。
泗水书房屋——朝夕不倦行不止
水库建设人拿出了“大雨避一避,小雨不停工,晴天加油干,北风当南风”的干劲。民工们个个忘我劳动,不计报酬,人人抢着干活,干劲十足。
来年春,我又被派到谢鸡公社的大座岭边排步村挑草皮,将筑好的水库土坝,把草皮铺上,那是特别辛苦的活,每担草皮重近100斤,还要挑二里多路。这样几天下来,感觉左胸隐隐作痛,去随队医疗室看病,医生给了几片止痛片和维生素B1,服后顶着不适继续干活。
高州水库枢纽工程完工后,水库下游的几个主干渠工程随即相继动工。
1963年底,我随队参加了高州泗水公社书房屋段工程施工。
此地段因地势较低,只能进行大回填,又因离村庄太近,故而只能单边上土。本工地采用水中倒土法施工,将工口四周填上高度30cm土,然后在工口内灌水,再由人工挑土,由远而近将土填满,让其慢慢渗实。
羊角渡槽段——满腔热血勇向前
1964年春,我随队参加电白羊角渡槽段工程施工。
此地段地势较高,全部采用大开挖。按设计要求,坡度为45度角,深度5米多。同时土质为软岩层,挖土难,挑土更难。每担土重不少于80斤,每往前一步,都要花费很大力气,在一些女工的眼里,每挑一担土上来,都难于上青天。姑娘们个个干得手酸脚软,有人偷偷地哭了。但她们遇到困难,互相鼓励,咬紧牙关,坚持到底,没有一个人退却。而我由于经过两年的历练,虽然挑土爬坡辛苦,倒没有她们那种感觉。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经过三个多月的艰苦奋斗,终于胜利完成渡槽工程任务。
1964年底至1965年初,随队参加了茂名高山牛岗坟段工程施工,此段工程又是大回填,初始低位,用双轮手推车运土,速度较快,高位还是人工挑土。由于工地离家较近,施工人员早出晚归,中午在工地吃午饭。
1965年底,随队参加茂名袂花铜鼓岭段工程施工。此段工程,采用半开挖,半回填法施工,相对前面工程,施工较为容易。
生产队长后来对着我调侃说:“你是‘担’河‘担’大的。”
四年后,我的皮肤黑黝黝的,但精神更充实了,体格更强壮了。四年历练,把最美好的青春献给了高州“水利蓝图”,从不怨悔。从懵懵懂懂到独挡一面,从迷茫空白到泰然处之,褪去青涩,抹去稚嫩,走向成熟。我知道该是一路披荆斩棘,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