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那所已撤并的学校


八十年代的校门。

陈东亮
  近十多年来,随着我市城市建设的东移,地处老城区的河西片区人口逐年减少(也因为该片区被划为安全防护区),而学校的生源自然受到影响。我工作时所在的学校——茂名市第十四小学(曾经的油四小、茂石化四小)就因生源不足,于2016年7月被撤销,教职工分流到河东片区的学校。本人先后在该校任教共20年,经历了该校的鼎盛时期和办学规模的收缩期,直到送走最后一届学生。毕竟在这里待的时间较长,因而我对该校有很深的感情,退休后,我常常不由自主地怀念起这所拥有43年办学史的学校来。
  油公司企业办学时期该校是茂油公司为解决河西片区职工子女入学问题,于1973年9月创办的,曾称为油中分校、河西小学。办学前几年,学校规模并不大,创办当年招收4个班160多名学生。到1979年,全校共有20个班916人,1980年9月首次突破1000人大关。由于办学规模逐渐扩大,油公司决定在幸福路北端建设新校舍,并于1982年9月由河西滨北路油公司住宅区内搬迁到新校址。因附设了初中班,遂改名为“茂名石油工业公司第四中学”,设中学部和小学部。
  本人于1985年8月调入该校小学部任教,次年中小学分开办学,小学部改称“茂名石油工业公司第四小学”。从1986年起,因“农转非”职工子女的大量涌入,学校办学规模迅速扩张,1987年9月,该校在校生突破2000人大关,到1988年达到2434人,教职工人数109人,师生人数均为该校油公司企业办学时期最高峰,也是当年油公司人数最多的小学。以后人数逐年回落。
  说到“农转非”学生,由于某些年级一次性转来的学生较多,为方便教学和管理,学校特意把“农转非”学生编在一个班上课。1988年新学年开始,我就接任了一个六年级的农转非班(语文兼班主任)。其实,这班学生挺可爱挺聪明的,也很守纪律,课堂基本不用讲纪律。但刚开始时,这班学生对用普通话上课不适应,经常是听得一头雾水,当你用普通话提问时,大部分同学总是笑而不答,经课后了解,当时他们在农村学校是没有(或很少)用普通话教学的。我只好运用“双语”教学法,对难理解的问题除了用普通外,还用粤语(本地白话)讲解一遍。半个多学期后,他们都适应了普通话教学,也能用普通话回答问题了。
  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学校的教学教研工作十分活跃,不但校内经常性地开展互相听课、评课和优秀课例评比活动,每年还组织教师外出观摩学习。近的到市区内的兄弟学校或周边县(市)学校听课,远的到广州、深圳等地听课。如1986年,学校组织了部分教师到广州华师大附小听课,1991年分批组织教师到深圳多所学校听课,充分了解各地教育教学信息,为学校教学教研水平的提高起到了促进作用。
  油四小非常重视学生的乒乓球训练,多次参加公司内部学校和市内学校乒乓球赛,都取得优异成绩,有的同学参加省少年乒乓球赛获过第一、二名。学校先后向市体校和省体工队输送70多名乒乓球苗子,其中林广胜同学进入国家青年乒乓球队。1989年,油四小被市教育局命名为茂名市乒乓球传统项目学校。
  由于学校设备设施完善,校园美化绿化水平高,办学成绩显著,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该校于1997年被评为市一级学校。据不完全统计,在企业办学时期,学校集体获得处级以上荣誉24项,其中国家级1项(全国少先队红红旗大队),市级10项。
  移交地方管理时期2003年8月,茂石化四小与茂石化公司其他中小学(7所小学,5所中学、1所职中、1所德育学校)一道移交给茂名市管理,各校校名均作了相应的更改,茂名石化第四小学改称茂名市第十四小学。移交地方后,由于招生范围有所扩大,学校学生人数也逐步增加,2003年移交时1213人,到2009年上升到1792人。
  2003年9月,市十四小向上级主管部门表达要上省一级学校的意愿,市教育局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同意推荐参加省一级学校评估。全校教职工在校长的带领下,逐一对标检查,加班加点,不计报酬,完善各项工作和整理好有关档案资料,当年12月,学校接受并顺利通过省一级学校评估。
  成为省一级学校后,市十四小更加重视学校各项管理,抓好教育教学研究工作。学校先后有多个研究课题被定为市级和省级课题。每学期组织教职工开展教学比武、课例评优活动,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学校尤为重视作文教学,开展“小画册”作文实验;开辟校园实验基地,让学生写观察作文;带领学生步行小东江两岸,写好小东江景物作文。2009年初,学校发动学生利用生活废品,发挥奇思妙想制作“时尚服装”,通过在舞台上展示,让全校学生写一篇作文,称为“千人同文”。这一展示活动面向市直学校,市区各小学都有领导、教师参加,活动得到市教育局和各校观摩人员的积极评价。2013年,学校开展了一次全员性的校园景物写作活动,师生共同参与。学校内有不少景点,如校道、假山、音乐园、美术园、小花园、花架、小菜园等。当时作为校长的我亲自写了《美丽的校道》一文,首先在教师会上宣读作为示范,再发动教师写,这样大大激发了教师的写作热情,结果,所有语文老师都写了一篇下水文。为此,我校也面向市直学校举办了作文成果公开展示活动,受到观摩人员的一致好评。后来,我们把师生的习作编辑成书,作为校本教材使用。
  由于学校长期注重打造作文特色,学生的作文水平也相应得到提高,学校多次组织学生参加“作文大王杯”现场作文比赛。
  据不完全统计,学校移交市后,获得市直以上集体荣誉40多项,其中全国性3项(全国作文名校、全国小学作文教育示范校、电视专题片《让笔尖上的童年舞起来》获第十届中国中小学校园影视电视教学银奖),省级7项;教师获市直以上荣誉81人次;学生获市直以上荣誉90人次,省级17人次。
  难以割舍的情怀从2012年上级决定我校停止招生起,我校便进入了撤并的倒计时。虽然知道我校撤并是迟早的事,但对一所拥有40多年办学史,为油公司的稳定、生产发展和茂名市教育事业作出过重要贡献的学校即将关停,多少有些依依不舍。我在该校工作20年(其间1991年起调到普教处机关8年,油三小2年多,2002年再回到该校,直到2016年撤并),已爱上了学校的一草一木、一景一物。记得2010年的暑假,一场叫“黑格比”的强台风把校内的一棵近30年树龄的桃花心树吹倒,我闻讯后赶紧与校长(当时我是书记)回校处理。看着这棵在台风中轰然倒下的参天大树,我的心在流泪。事后,我写了一篇文章《树之殇,心之痛》在《茂名晚报》发表。在一次升旗仪式后,我把这篇文章念给全体师生听,不知有多少师生为之哭泣流泪,可见师生们对学校的一草一木也是充满感情的。
  就在学校将要关闭的前一年,我们班子研究,为了让这所走过40多年风风雨雨的学校留下些痕迹,决定编印一本《校史画册》,我们成立了编委会,分工负责,编委人员通过查找档案资料,有的还走访一些老领导、老教师,搜集了大量旧照片,经过半年多的筹备、编辑,终于在2016年春节前把这本画册编印出来。当时正值寒假期间,不少校友知道母校要撤并,纷纷回来看一看,拍些照片作纪念,却意外在校警室拿到这本画册,他们觉得非常亲切,爱不释手。校友们把信息传播开去,引来更多校友索要画册,没几天300本画册就被索取完了。很多校友要求加印,并愿意出钱。我们应大家要求,对画册进行了修改补充,又加印了200本派发给校友。而这本画册的附录,选登了5名教师表达对学校眷恋之情的文章或诗歌,其中有我的文章《那份难以割舍的情怀》。
  如今,学校撤并已过了六年,但我同其他从本校出来的已退休和未退休的教师、在本地和在外地的校友一样常常怀念起她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