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情思绵绵笔架山
谢 志
抬头忽见矗入云霄的广播电视塔,三十年了,此刻,我才看清他的容颜,是那么高贵、沉稳和庄重……——题记
城东去三里,穿过大草坪,沿着东方大道前行几百米,就到了笔架山森林公园。
三十年前,去笔架山的路却没有这么通畅顺溜。那时,去笔架山的路在县城南郊水泥厂旁边,从城里去,要绕一个大弯,有十几里路。里面山地辽阔,阡陌纵横,分布着稻田、鱼塘、树林、果园以及简陋的草房、泥砖屋等,方圆超过四平方公里的林地山坡,只见牛儿食草,罕见人迹往来。白云生处,偶见炊烟升起,飘向竹林,飘过荷塘,可闻鸡鸣犬吠,鸟语花香,“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唐·孟浩然《过故人庄》),昔日的笔架山麓,如桃花源般古朴闲然,意境幽深。现在,那些原生的景致已被繁华的新城替代。
据《高州府志》记载,笔架山腰曾筑有一座“潘仙亭”,亭里绘有图画,记载着潘茂名救人济世,为民驱疫的事迹。不知道凉亭是焚于雷电还是毁于山洪,总之,现在已经寻不到痕迹了。清代咸丰拔贡谭应祥吟咏笔架山的诗句,也提到此事:“记亭谁握管,妙手掷空空。”记亭,乃记录此亭诸事也。可见,做了好事,即使一千六百年过去了,亭子没有了,潘茂名也得道成仙了,仍不妨碍我们记住他,这是世代高凉人对潘茂名的爱戴与怀念,当然,更离不开民间万千信众供奉的浓浓香火,才延绵了潘茂名的好心精神。
天地流转,世事变迁,几多古迹湮灭在岁月里,又有几多新景呈现在眼前,现在的笔架山更加让人感动了。市政在这里建成了生态森林公园,如果你是首次登临此山,一定会惊讶它的意境开阔,恢弘大气。公园入口,红花映日,绿草如茵,“笔架山森林公园”七个大字,镶嵌在万绿丛中,方方正正,格外醒目。顺山势层叠而上的几个小广场,是公园最热闹的地方,每天早晚吸引着人们来到这里休闲健身,娱乐游戏,唱歌跳舞。
那天,沿着登山主干道,从山脚一路往上攀登,不用半个钟就到了广播电视塔。塔脚下,平台宽敞,绿荫如盖,正好碰上凤凰花开,一簇簇,火红艳丽,缀满枝梢,有几个穿着花衫短裙的少女,正在摆弄风姿,拍摄留影,蓦然回首,我看见红花与美女的画面也很醉人。面对如此优雅曼丽的美景,我浮想联翩,思绪回到了建设笔架山广播电视发射塔的艰苦岁月……
那年,筹建广播电视塔,我们一行数人,随专家技术人员来到山脚,在当地老乡的指引下,才寻到一条上山的羊肠小道。我们用砍刀开路,艰难地往上攀登,跨过许多高高低低的坎头和深深浅浅的陷阱,用了两个多钟头才爬上山顶。山上怪石嶙峋,长满荆棘,是个人迹罕至的地方。
在风光秀丽的笔架山上建设广播电视塔,不但工作艰巨,还要顾及古城的文脉风水,做到新的景观与自然美景和谐统一相得益彰,的确有点难度。当时勘察选址,我们携带着地图、罗盘、测量器械等,几上几落笔架山,经过多番勘测、计量、谋划,并兼顾古城风水风光,决定在主峰下面一个平台建塔,即是我们现在见到的那个矗立着巨塔的地方。
要建塔,就得先修路,现在游人登山的主干道,就是当年建塔时开通的那条土路。如今一边是黑底,一边铺上了红砖,不但美观,还很人性化。这条之字形道路的每一个斜坡,每一道转弯,每一条水坑,都有我和我的同事们洒落的汗水甚至血滴。那年,修这条路时,我跟已故去的同事老梁负责放线下签,原以为一公里的山路,很快就能搞定。谁料山间树林茂密,荆棘纵横,表面看去,那一山绿得可爱的芒箕草,下面却是乱石凸兀,深不可测,跌落去,爬起来,就是全身疼痛,根本无法行走,搞了半天,还未插下几条签,明早推土机就要进山了,咋办?幸好老梁到附近请来几个民工帮手,一直忙到太阳落山才搞定。上山公路通车后,我拍摄了一张照片,起名叫《山回路转迎客来》,这张照片,是笔架山上山公路开通后的第一张照片。
如今,为广电事业默默奉献的同事老梁离去了,愿他在天之灵安息。由此,我又忆起当年广电事业起步的寒酸景况。那时叫“茂名人民广播站”,在城南电影院旁边一间被政府没收的屋子里播音,广播站的全部家当,只有解放军缴获的一台扩音机和几个喇叭,后来又自己绕线圈,土制了一批木盒喇叭,那些振奋人心的消息和《社会主义好》的歌声,都是通过电话线向城乡百姓广播的。
几十年后,广播站在观山顶建了一座发射塔,播出“高州人民广播电台”的调频广播。广电事业从昔日的电话线传输,到今天的光纤到户,从笔架山广播电视发射台开播,再到今天的新型融媒体,为广大受众提供高清电视、高速宽带和互动点播等优质服务,真的是鸟枪换炮了。春风秋雨七十载,广电人为传播党的心声,娱乐千家万户,前赴后继,坚守初心,开拓进取,他们就像一缕缕金色的光纤,万熔千接无怨无悔,支撑着广播电视事业那一片艳艳蓝天。
从电视塔前行几十米,左边就是笔架山的顶峰了,建塔时攀上过数回,很陡峭,崎岖迂回,基本无路,现在铺上了石板阶梯,上去挺方便。以前的顶峰,布满乱石,芳草萋萋,现在美丽得不敢认了,变成了一个圆圆的大平台。地板洁净,音响悠扬,有人在健身,有人在跳舞,还有人在打坐听经,优哉游哉,自得其乐。平台周边,苍茫浩渺,树影空朦,好像离天不够三尺了。伫立在古城的最高处,沐八面来风,心情格外清爽,凭栏远眺,古城新姿,尽收眼底。
在纵横交错悠长起伏的环山道上,错落分布着五座筑有活动平台的观景凉亭,高雅清幽,溢满诗情,置身其中,你会卸下人世间的烦恼与浮躁,尽享大自然赐予的清凉与舒适。那天游园,未游到公园的一半,两条老腿就拖不动了,行到一处还算僻静的凉亭歇息,听山风飒飒,看松涛摇浪,追寻遥远的灵感,试图将往日的人事融汇成篇,却久久不得要领,抬头忽见矗入云霄的广播电视塔,三十年了,此刻,我才看清他的容颜,是那么高贵、沉稳和庄重。
往事如烟,情思绵绵,昔日的荒山野岭,如今变成了环境优雅,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人们由衷感谢创文活动给城市带来的新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