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
张蓝青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以扩大内需作为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面对加速演变的世界格局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化冲击,扩大内需对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将起到重大作用。
我们对“扩大内需”这个词并不陌生,回顾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的发展历程,贯穿我国经济发展和经济政策实践的一条主线,就是主要依靠自身谋发展,不断扩大内需,促进供需动态均衡,以此推动经济持续增长。不过该词正式进入中央文件,是在1998年我国顽强应对亚洲金融风暴的时代背景下——“扩大国内需求,把经济发展建立在主要依靠国内市场的基础上”。2008年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必须把扩大内需作为保增长的根本途径。近几年,经济全球化遭遇逆风,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日趋复杂。2018年,党中央提出,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提升国民经济整体性水平。今年以来,疫情加剧逆全球化趋势,各国内顾倾向明显上升,党中央多次强调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防范化解各类风险隐患,积极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冲击挑战,关键在于办好自己的事情,把发展立足点放在国内。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是当前应对疫情冲击的需要,是保持我国经济长期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
扩大内需要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完整的内需体系是各类需求主体构成的全领域、多层次,并随着技术、经济、社会等内外部条件、环境变化而动态调整的国内需求的总和。简而言之,就是国内消费和国内投资要有广泛的主体、广阔的空间、持续的提升。我国有14亿人口、9亿劳动力、超4亿中等收入群体,人均GDP超1万美元;我国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不断缓解贫困问题对消费率的抑制;我国数字经济、分享经济等新模式新业态蓬勃发展,拓宽了投资空间和就业空间……多种优势叠加,足见消费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还会持续增大。但是要培育完整的内需体系,打通关键堵点、痛点是当务之急:要着重于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着力于增强民众购买力,着眼于完善扩大内需的体制机制建设。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将科技自立自强摆在突出位置,部署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就业政策、教育体系、社保体系等系统性改革,正是打通堵点痛点,畅通“内循环”的重大举措。
扩大内需要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绝不意味着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胸怀“两个大局”谋划发展,必须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事实上,供给与需求本就是紧密结合、相互转化的两方面,两者在更高水平的动态平衡是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我国致力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加大科技创新和进口替代力度,在更高水平重塑新的产业链,有助于使国内市场成为最终需求的主要来源,增强民众购买“国货”的意愿;同时,人民群众个性化、多样化、不断升级的需求又会引领供给体系和结构的变化,促使“国产”提质增效。将扩大内需作为战略基点,能够明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方向,撬动供给侧水平,提高国内供给侧对国内消费升级的适应能力和响应效率,尽可能减少需求外溢。
扩大内需要在开放的环境中推进。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绝不意味着关门封闭,而是通过推动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的动态平衡,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地联通、促进。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本质是推动更深层次改革、实行更高水平开放,它将促进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促使我们把短板补得更完善、基础打得更扎实,助力我国立足“发挥比较优势,协同推进强大国内市场和贸易强国建设,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促进内需和外需、进口和出口、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协调发展。”
(作者系市委党校教育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