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春妹。受访者供图
茂名网讯 在高州市荷花镇荷花中心学校,语文高级教师陈春妹已坚守乡村教育二十一载。她不仅是讲台上的授课者,更是许多孩子心中的“临时妈妈”、学生眼中的“点灯人”。多年来,她先后荣获“广东省薪火优秀乡村教师培养对象”“南粤优秀教师”“茂名市名班主任”“高州市三八红旗手”“高州市中小学骨干教师”等多项荣誉,但她最看重的身份始终是当乡村讲台上的守护者。
做“临时妈妈”,守护孩子情感世界
“这方热土是我的家乡,是我的工作之地,我热烈爱着。”陈春妹的话朴实却有力。面对班级中占比不小的留守儿童,她从不局限于“教师”这一角色。“留守孩子,我不单做他的老师,我还要做他临时的妈妈。”她深知,这些孩子内心敏感、渴望被关注。她便选择用持续的、细腻的关爱去填补那份缺席的温暖。
每接手一个新班级,陈春妹第一周必与每个孩子单独谈话,了解他们的学习、性格和家庭,尤其留意那些沉默寡言、眼神躲闪的孩子。学生小婷便是如此,她总躲在角落,午休时还会偷偷抹泪,即使单独对话也闭口不言。陈春妹没有追问,而是悄悄观察。直至一次午休的耐心沟通,才知小婷的父母因为工期耽误失约了暑假相聚的承诺。陈春妹便拨通家长的视频通话,让小婷见到了日思夜想的父母。小婷由此打开了心扉,逐渐愿意交流,还在陈春妹的鼓励下担任了班干部,脸上笑容也越来越多。
这样的故事,在陈春妹的教学生涯里还有很多。为了让孩子的心事有处安放,陈春妹在教室角落设了“悄悄话信箱”。里面有对远方父母的思念,失去亲人的难过,也有对学习的困惑,她每天抽时间翻看、逐一回应,让每一个孩子都感到被重视。不仅如此,为了让孩子们少些孤独,陈春妹经常组织课余暖心活动,逢年过节带着孩子们拍“全家福”视频,发给远方的父母。“谢谢老师,让娃不孤单……”家长哽咽地感谢,让她真切感受到“守护”的重量。
“陶行知先生说:‘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陈春妹坚信,教知识重要,守护心理健康更重要,“不能只用分数评判孩子,他们的笑容、自信,比任何成绩都珍贵。当教室变成‘第二个家’,孩子心里的‘空巢’,自然会被爱填满。”
牵着“蜗牛”娃,静待每一朵花开
“让草成草,让花成花,让树成树。”这是陈春妹赋能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的教育目标。她坚信教育不是流水线,而是尊重差异、静待花开的陪伴。
学生小宇曾是大家眼里的“学困生”:上课总走神,作业不交,甚至撕了课本说“我不是读书的料”。陈春妹没有批评,而是翻了他的作业本,发现他画画特别好,课本空白处满是生动的小人儿。她便提议:“我们用画画学英语,把你喜欢的图案都变成‘英语小卡片’。”
她让小宇画出喜爱的赛车、拖拉机,在旁边标注英文单词,用简单句子描述画面。曾经排斥英语的小宇渐渐投入,单词记住了,句子也敢说了。当他拿着进步明显的试卷冲到陈春妹面前,眼中带光地说“原来我也能学好”时,陈春妹感受到“守护”有了具体模样。
为了让每个孩子都跟上节奏,她摸索出“分层教学”的方法,对优秀生要求默写背诵、倒背如流;对基础薄弱的学生要求先会读一两句,下次再进步。“哪怕只是多认了一个字、多背了一个单词,都要大声表扬。自信心,才是孩子最需要的‘地基’。”
21年来,“怎样让学生喜欢我的课”是她不变的目标。面对时代变化,她主动学AI教学技术、探索多元课堂,只为让知识更易走进孩子心里。“教育不是挑拣好苗子,而是守护每朵花的花期。基础薄弱的学生就像蜗牛、像田里长得慢的禾苗,不需要催促,只需要多一点阳光、多一点耐心。”
守乡村希望,把根扎在最需要的地方
有人问陈春妹,21年待在乡村会不会累?但每当看到小婷从“爱哭鬼”变成自信的班干部,看到小宇从“放弃自己”到主动请教问题,看到学生在作文里写“长大要当像陈老师一样的老师”时,她就觉得,“守护者”这个身份,值得用一辈子去坚守。
城区学校的教育资源更完善、更优质,在大部分教师向往城区学校时,陈春妹的乡村教育情怀越发扎根于此。“我内心还是更喜欢乡村,喜欢家乡。这里更需要我们这些老师。”在她看来,乡村教师的“守护”,不只是守护一个个孩子的未来,更是守护乡村教育的希望。
文/茂名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宁钰燕
编辑:刘敬源
初审:温 国
终审:何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