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茂名新闻

甘为桃李化春蚕,香风送远纳秋兰——2025年教师节特别报道

茂名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张海锋 通讯员 吕其仙 陈思恩

强教必先强师,茂名教育取得今天的成绩少不了广大优秀教师的默默耕耘。“甘为桃李化春蚕,香风送远纳秋兰”,值此第41个教师节来临之际,茂名日报专访了我市部分优秀教师,探寻典型背后的成长故事,感受他们的无私奉献与育人心得。

茂名市博雅中学吴丹媚:不忘初心育桃李,无悔情怀燃火种

吴丹媚 中共党员,茂名市博雅中学课程与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先后获评南粤优秀教师、茂名市教学能手、茂名市优秀共产党员、茂名市教育局直属系统优秀教师等称号,入选茂名市第三批青年名师培养对象。

“何为教?何为师?”吴丹媚常常思考。在她心中,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一种使命、一种情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这句话深深烙印在吴丹媚的心里。她始终坚信,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灵魂的塑造者。教,是诲人不倦的坚持,是用心点燃学生心中的火种;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担当,是以身作则、以德育人的典范。

孜孜不倦提师能。从教15年来,吴丹媚始终注重教学实践与创新,通过分层作业和趣味活动等多种课例形式,努力让数学课堂变得生动而深刻,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数学,激发他们对知识真正的热爱。近年来,她设计的30余节课例获得市级以上奖励,2节获部级优课,2节获国家一等奖,撰写的20余篇论文获奖或发表,主持并参与多项省市级课题。

涵养师德燃火种。吴丹媚始终认为,教师不仅要传递知识,更要以自身的品行影响学生。在日常教学中,她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真诚地去关心、去倾听、去鼓励学生。一句温暖的问候、一次耐心的解答,甚至运动场上的一次呐喊,都可能成为学生铭记于心的瞬间,点燃他们心中向上、向善的火种。

“教育之路漫长,却也充满光明。我愿继续以讲台为舟、以师爱为桨,载着一批又一批学子驶向理想的彼岸。哪怕微如萤火,也愿尽力发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我愿以实实在在的行动,书写一名普通教师无悔的教育人生。”吴丹媚说。

茂南区金塘镇中心幼儿园张健梅:满怀仁爱温情,躬耕学前教育

张健梅 中共党员,茂名市茂南区金塘镇中心幼儿园园长、茂南区学前教育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先后被评为南粤优秀教师、茂名市最美乡村教师、茂名市优秀督学、茂南区优秀校长、茂南区优秀共产党员。

2015年8月开始,张健梅成为一名光荣的“幼教人”,先后任职茂南区袂花镇中心幼儿园、茂南区金塘镇中心幼儿园园长。任职园长十年,恰逢国家学前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张健梅坚守“躬耕不辍”的教育家精神,满怀仁爱与温情,为当地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积极贡献自己的力量,留下了属于她的奋斗印记。

担任茂南区袂花镇中心幼儿园园长期间,在上级领导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张健梅积极投身幼儿园建设,大力推进乡镇学前教育一体化管理资源中心建设,推动袂花镇实现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和质量提升。如今,茂南区袂花镇中心幼儿园建园已10年,获评省级规范化幼儿园、市级示范园、市级先进教育单位、茂南区一心幼教集团领衔园、茂南区第一批学前教育一体化管理资源中心、广东省高质量幼儿园共同体等称号。2025年5月,全市学前教育宣传月启动暨乡镇学前教育一体化管理资源中心、广东省高质量幼儿园共同体建设工作推进会在茂南区袂花镇中心幼儿园召开。作为建设代表,张健梅在会上进行了办园经验分享。

“幼教之路没有惊天动地,却细水长流;没有轰轰烈烈,却日积月累。让我们弘扬教育家精神,继续做孩子的‘引路人’、同事的‘搭台人’,一起把幼教的小事做细、做暖!在教育强国的路上,继续坚定前行!”张健梅说。

茂名市电白区第一小学李欣欣:心怀梦想感党恩,深耕杏坛育桃李

李欣欣 中共党员,小学语文高级教师,茂名市电白区第一小学校长,第九届茂名市政协委员、中共茂名市电白区第二次代表大会代表。先后被评为南粤优秀教师、茂名市名校长、茂名市优秀校长、茂名市优秀教师、茂名市语文学科青年骨干教师、茂名市少先队先进工作者、电白区优秀共产党员。

李欣欣1980年出生于电白区沿海小镇,1999年毕业后返乡任教农村小学。那时斑驳的教室与孩子们求知的眼神,让“做学生记得住的好老师”的念头在她脑海扎根。2003年入党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信仰,成了李欣欣26年教育路的底气——从农村到城区,从语文教师到校长,她始终牢记:“我是一名人民教师。”

以党为旗,让信仰照亮课堂。李欣欣坚信教育既要传知识,更要育人心。初任教农村时,学生普通话不标准、基础薄弱,她便用彩色生字卡、黑板卡通插图等进行教学,放学后更是用家乡话帮学困生拆解课文。留守学生阿明沉默寡言,李欣欣便借助他爱画画的特点,将《小蝌蚪找妈妈》上成“图画课”,在学课文《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时邀请他画助人场景,慢慢帮助他重拾自信。

以教为本,用匠心打磨教学。李欣欣常说“校长可不当,教师本分不能丢”。教《大自然的声音》时,收集自然音效来制作课件;2017年在滨海小学筹备“教育创现”现场会,牵头建“光彩读书阁”、设“户外语文课堂”,助力学校获评“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单位”;2020年到电白二小后,推动老教师带新教师、开展“同课异构”,组织诗词大会等活动,两年间师生获奖4500余人次,10多位教师成茂名市、电白区教学骨干。

“去年学生回来说‘如今我也是语文老师,也带学生去田野上课’,我明白了教师的坚守是传递‘爱与责任’。未来,我会带着对党与教育的热爱,护好每一个学生,让育人初心在讲台绽放更艳的花。”李欣欣道。

信宜市实验学校孔庆瑞:三十四载育人心,“微光”点亮乡村教育

孔庆瑞 中共党员,中学英语高级教师,信宜市实验学校初中英语教师,茂名市教育学会中学英语专业委员会理事。先后被评为南粤优秀教师、茂名市优秀班主任、茂名市教坛新秀、信宜市教育系统劳动模范、信宜市“巾帼育人创新业”先进个人、信宜市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信宜市优秀支教老师。

以爱心育人心。凭着对教书育人的深深热爱,孔庆瑞扎根班主任工作岗位将近30年。她认为,班级不是简单的“管理”,而是要陪着孩子们一起成长。所以常常借着主题班会,和孩子们聊理想、谈合作,建章立制,慢慢培育他们自主学习、互助协作的精神,构建“主动发展、立志成才、合作共赢”的班级教育模式。孔庆瑞始终以爱心为原点,立德树人为宗旨,关心每一位孩子的成长。也正因这份坚持,孔庆瑞成为学生的知心人,所带的班级总是班风正、学风浓,每期都能评上“校级优秀班集体”。

用“微光”点亮乡村教育。孔庆瑞从大学毕业后就扎根信宜山区工作近十载,教育引导了一批又一批孩子走出大山。后来调入城区工作,但对山区教育的情结又驱使她主动申请到广西忻城县支教。面对学生基础薄弱、学习兴趣低迷的现状,孔庆瑞用“循环记忆法”帮学生补基础,编创“be动词歌谣”“词汇PK游戏”激发兴趣,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为了培育自信,坚持“一课一得”,给进步学生积极鼓励,让调皮的孩子担任“小助手”。短短一年,学生的英语平均分提升20多分,家长们说:“孔老师让孩子重新爱上了学习!”孔庆瑞也因此先后被广西忻城县教育局、信宜市教育局评为“优秀支教老师”,更被授予“来宾市乡村振兴特别贡献个人”称号。

“我始终相信,教育是‘以生命影响生命’的事业。未来,我愿继续以爱为灯,以责为帆,在教书育人的路上坚定走下去,用行动诠释一名人民教师的使命与担当。”孔庆瑞说。

高州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郑周龙:以心灵唤醒心灵,让每个学生都发光

郑周龙 高州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信息技术高级讲师,广东省2025-2027年职业学校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广东省计算机学会中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先后被评为茂名市第二届中等职业教育专家库专家、茂名市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茂名市第一批“好心英才计划”优秀人才、高州市骨干教师、高州市优秀教师。

作为土生土长的农村教育工作者,“让每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机会”是郑周龙刻在心底的誓言。他始终践行“德育为首、唤醒心灵、习惯养成、双轨并行”的教育理念,在平凡的岗位上守护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

以心灵唤醒心灵,让每个学生都发光。中职学生大多是中考的“追赶者”,他们迷茫、自卑,但郑周龙始终相信“没有笨学生,只有没被点燃的火种”。2016年,班里有个叫小卢的学生,性格内向,对专业学习提不起兴趣,常常躲在教室角落。郑周龙发现他对计算机操作和摄影有天赋时,便陪他聊摄影爱好,课后借给他专业书籍,周末带他参与学校活动摄影,鼓励他加入摄影社团,带着他跑遍校园的每个角落拍活动、记录生活,还推荐他参加摄影比赛。慢慢地,那个沉默的男孩开始主动问问题、分享作品,眼里有了光。2017年,郑周龙帮他规划升学路径,鼓励他报考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如今,小卢已成功创办自己的公司,用自己在中职和高职学到的技能在行业站稳了脚跟。

“我常对学生说,中职不是终点,而是‘技能+升学’的双跑道,只要肯努力,你们的未来一样精彩。二十七载教育路,我依然是那个‘托举梦想’的赶路人,只愿把根扎得更深些,再深些,尽我所能将中职生向上托一把,让每个农村孩子都能乘着技能的翅膀,飞向属于自己的广阔天空。”郑周龙道。

化州市第二中学吕志强:以教育家精神守育人初心,为强国建设育时代新人

吕志强 中共党员,高中数学高级教师,广东省特级教师,化州市第二中学副校长。先后被评为南粤优秀教师、茂名市优秀班主任、茂名市高中教育教学先进个人、茂名市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

十九载扎根粤西教育沃土,从课堂讲台到管理岗位,从学科教学到科研创新,吕志强始终以教育家精神为灯塔,以“德育”教学为学子筑根基,以“深耕不辍”的执着钻研科研,以“守土有责”护航高考,用信念与陪伴托举梦想,见证了一批批学生逐梦前行。

以“德”为先筑根基。在数学教学中,吕志强把德育融入课堂:讲微积分时,给学生讲我国数学家华罗庚在战乱中仍坚持科研、为国争光的故事,告诉他们“知识能让自己强大,更能让家乡、让祖国强大”;聊数据分析时,结合粤西海洋经济发展中数学建模的应用,让他们明白“读书是为了更好地建设家乡”。

以“科研创新”为引擎赋能教育提质。深耕教研十余载,吕志强以“创新行者”热忱投身实践,任9年备课组长期间牵头7项省市课题,均以优良成果结题并全市推广;2022年主持广东省教育考试院专题课题,构建“教、学、评”协同育人模式;以示范课传递教学理念,2012年获省中学青年数学教师优秀课茂名地区一等奖,多节送教课获师生认可。同时,将实践转化为理论成果,多篇论文发表于《师道》《中国教师》等刊物。

以“守土有责”护航高考。作为高三年级的主蹲级,吕志强坚持备考以信念为指引,全力护航学子。实行晚辅导陪伴制,每日至少两位老师全程答疑。高考前一月,全体科任在岗,耐心劝说学生保障睡眠。借力数字资源,学科组“二次教研”适配学情,筛选试卷辐射全年级。高考过后回望,晨跑的朝气、答疑的耐心、教研的专注,都成了吕志强最珍贵的记忆。

“教育强国的蓝图,需无数教育者以匠心勾勒。时代新人的培育,需万千师者以精神铸魂。未来,我将继续以‘四有’好老师为标尺,以‘四个引路人’为使命,在教学中坚守育人初心,做基层教育的‘深耕者’,做教育强国的‘笃行者’。”吕志强说。

茂名滨海新区庄山中学陈晓玲:以教育为灯,用爱点亮未来

陈晓玲 中共党员,茂名滨海新区庄山中学教师。先后被评为南粤优秀教师、茂名市基础教育系统名班主任、茂名市教育系统优秀班主任、第三批茂名市中小学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第二批茂名滨海新区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

爱是陈晓玲教育教学工作的灵魂,她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通过真情、真心、真诚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树立学生的信心,增强学生的自尊,让每一个学生都健康成长。

学生蔡同学得了心脏病,她带头捐款,又亲自护送到高州人民医院,并陪同做手术。学生陈同学家中不慎失火,损失惨重,她动员师生及社会人士捐款一万多元,帮助重建家园。为了转变学生思想,她曾一个月就走访了48个家庭,为48位同学制定了转变方案。一次次的谈心、一遍遍的走访,班风学风最终得到扭转。陈晓玲用爱的语言,爱的行动,培育了一个个充满爱心的班集体,培育了一批批怀有爱心、懂得感恩的学生,树立了一个师者仁心的典范。

2020年春季防控疫情期间,陈晓玲在非常时期为学生送去了一份特别的爱,成为最“美”主播。她定期召开线上班会课,围绕“自律、生命、感恩”等话题对学生进行教育,并开设了线上心理疏导课,解除学生烦躁的心理。特别是面对家庭困难的学生,通过录制讲解视频、微信语音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辅导,让他们不因疫情影响学习。

从教以来,陈晓玲一路付出,却从不后悔。近年来,她大胆创新,在教育上不断钻研,提出了“学习小组三结合”的创新班级管理模式,并深入开展名著阅读教学研究,助力学生语文成绩提升。

广东高州中学李文聪:坚守教育初心,践行立德树人

李文聪 中共党员,高中数学高级教师,广东高州中学数学教师,华南师范大学本科师范生兼职导师,华南师范大学本科师范生兼职教授。先后被评为茂名市优秀共产党员,茂名市名教师,茂名市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茂名市优秀教师,茂名市高中教育教学工作先进个人。

把“德”放在前头,顺着孩子的性子教。“培养什么人”这个问题,李文聪刚当老师时就一直在思考。在他看来,教育,最终是要让孩子成为能为社会出力的人,而“品德”就是根基。所以他上课的时候,从不会只盯着数学公式和解题技巧,总会想办法把做人的道理揉进去。比如讲应用题时,跟他们聊聊团队合作的重要性;讲概率时,说说做事要脚踏实地,不能心存侥幸。每个孩子都不一样,有的活泼,有的内向,有的学得快,有的需要多花点时间。李文聪最怕的就是忽略学生的感受,所以平时特别留意学生的情绪变化,谁上课走神了,谁最近不爱说话了,他都会多问一句,就怕错过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刻。

用真心换真心,陪着孩子跨过难关。李文聪曾有一名学生,他中考优异,高中却因学业压力和家庭原因患上抑郁症,休学一年。高二复学后他变得极度敏感,一提家事就特别激动。为鼓励他,李文聪在批改作业时写“思路比上次清,继续加油”,放学后留他补数学。渐渐地,他开始与他人交流、慢慢融入集体。可高三开学后,他的情绪又开始崩溃了,拒绝回校上学。但李文聪不放弃,提议“不聊学习,每周五晚通电话,你说心事我讲小事”。坚持近一年,高考后他给李文聪发消息:“老师,我考上了本科,谢谢您没放弃我。”

“对我来说,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我的课堂上有所收获,都能长成自己喜欢的样子,就是我的育人初心。未来的日子,我还会守在这三尺讲台上,继续当学生们的‘引路人’,陪着他们一步一步往前走。”李文聪道


编辑:刘敬源

初审:温  国

终审:何康源


返回首页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茂名日报社(www.mm111.net )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告业务咨询:13828687866 地址:广东省茂名市迎宾路156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网站备案号:粤B2-20040638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受理方式 网站举报电话:00668-2963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