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网讯 近日,我市印发《茂名市农房风貌提升+光伏建设工作指引》(以下简称《指引》),旨在通过市场化运作模式,将安装光伏产生的收益直接用于农房外立面改造,破解农村风貌提升的资金难题,实现村容村貌显著改善与绿色能源发展的双赢。
建立可持续推进机制,新模式破解资金难题
《指引》的核心在于一套创新的资金闭环机制。由光伏投资企业和外立面改造企业组成联合体,与镇、村及农户签订协议。企业利用农户屋顶建设光伏电站,并将发电产生的部分经济收益(包括一次性收益和预支租金)预先投入该户农房的风貌改造。“这意味着,农民可能不用花一分钱,就能让自家的房子焕然一新,同时还能获得稳定的屋顶租金收益。”茂名市住建局有关负责人介绍,“除了光伏收益,我们还鼓励地方设立专项奖励资金,形成多元化的资金支撑。”
过去,农房风貌改造多依赖政府补贴和农户自筹,资金压力较大,往往难以大规模、可持续地推进。我市探索的“光伏反哺”模式,引入市场主体,利用市场机制激活了闲置的屋顶资源,将其转化为风貌改造的资本,建立起了一条可持续的资金链。风貌提升资金来源被明确为四个方面,包括安装光伏一次性收益资金、光伏企业提前预支光伏租金、地方奖励补贴专项资金以及农户自筹资金。《指引》还特别提出,地方政府或企业可根据发电量设立阶梯式补贴,或按装机规模给予补贴,以此提高农户的参与积极性。
设计体现岭南特色,防风防火要求严格
为避免光伏设施安装“杂乱无章”,《指引》设立了详尽的风貌管控要求。《指引》明确,光伏设施的设计和建设必须遵循“适用、经济、绿色、美观”原则,与周边建筑、人文景观相协调,体现岭南特色。针对不同的光伏系统加装形式,《指引》均给出了具体的技术规范,例如,平铺式构件不得突出女儿墙;架空式高度不宜超过2.8米;封闭式不得凸出原建筑外墙面,严禁利用光伏设施围合形成违法建筑。此外,外立面改造的选色应以素雅、耐久为主,确保整体建筑视觉效果和谐统一。
《指引》对光伏系统的安全性能提出了极高要求。针对台风防护,文件要求内陆地区农房光伏系统原则上应满足12级台风防护要求(风速≥32.7m/s),而电白、滨海新区等沿海地区则需满足14级强台风防护要求(风速≥41.5m/s),并鼓励结合实际适当提高标准。在消防安全方面,要求风貌改造的装饰材料燃烧性能等级宜为A级(不燃材料),原则上不应低于B1级(难燃材料)。光伏组件与屋面间的空隙必须使用A级材料填充,严防火灾隐患。此外,建设主体必须选用符合国家标准的设备产品,并提供屋顶荷载安全评估报告,确保整个系统防触电、防雷击、防漏水、耐腐蚀,保障长期安全稳定运行。
为确保模式有效落地,《指引》明确了“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农户自愿”的实施路径。由镇经济联合总社与建设主体签订框架协议,农户、村经济联合社与镇联合总社建立委托关系,按“一户一策”原则核实每户的具体方案和资金情况。镇、村两级组织负责摸排农房情况、确认电网接入容量,并最终督促企业按时按质完成改造和安装工作。由镇(街)人民政府统筹项目的管理、验收与并网工作。
通讯员 茂健
编辑:刘敬源
初审:温 国
终审:何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