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双堂”融合落实立德树人


戴琼娴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促进思政课堂和社会课堂有效融合”,为思政教育改革提供了根本遵循。茂名职业技术学院立足职教特色,积极探索“思政小课堂+社会大课堂”融合机制(简称“双堂”),努力为“十五五”时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职教方案。
  一、精准设计话题,推动思政育人内容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
  紧扣中央精神、扎根地方实际、贴近学生特点、对接产业需求,形成精准话题体系,切实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
  (一)以政策为纲,把准育人方向。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紧密对接茂名“发展大产业、建设大城市、联动大区域”战略部署,将思政育人主题聚焦于“铸魂强技跟党走,扎根茂名建新功”,主动融入“多链共建”产业发展新格局,引导学生理解时代责任,增强服务地方发展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二)以本土为基,注入育人温度。依托茂名丰富的红色资源、产业基础和乡村振兴实践,推动思政课堂从校园拓展至柏桥讲堂、荔枝博览馆、革命纪念馆等社会现场,为思政教育提供鲜活素材。通过组织学生拍摄思政微电影、在贡园开展现场教学等形式,让思政课充满“泥土气息”,实现“思政有温度、育人接地气”。
  (三)以学生为本,贴近职教特质。立足高职生思维具象、动手能力强的特点,结合专业特色设计思政主题:化工专业聚焦“石化蓝中见担当”,化妆品专业突出“香妆粉里践使命”等。以化妆品专业为例,将“非遗传承的青年责任”理论教学与沉香产业实践相结合,构建“理论+实践+成果”教学闭环,实现思政融入专业成长与职业发展全过程。
  (四)以产业为靶,服务发展需求。茂名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亟需高素质技能人才,学校深入市县村开展产业调研,动态更新育人内容。通过开发“田间地头的工匠精神”等专题,建立起“产业出题、思政破题、技能解题”的育人机制,促进思政教育从“围绕教学”向“服务发展”跃升,实现人才培养与区域发展的双向赋能。
  二、系统整合资源,构建“党建+思政+产业”协同育人生态
  “双堂”深度融合,需要优质资源赋能,学校着力构建党建引领、思政主导、产业支撑的协同育人生态。
  (一)搭建三维资源库,夯实融合基础。系统构建“文化、产业、实践”三类资源库:文化库整合红色资源与非遗技艺,打造有温度的思政教材;产业库聚焦“3336”产业体系与本土工匠事迹,涵养学生技能报国内生动力;实践库以柏桥讲堂、现代产业园等为基地,建立实景课堂与教学路线。三类资源功能互补,有效促进学生认知深化与价值内化。
  (二)精准对接供需,激活实践载体。通过问卷、座谈等方式,系统梳理学生学习和思想成长需求。同时,联动本地农业合作社、非遗工坊与产业园等,共建“思政(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推动思政教育与社会实践深度融合,实现课程内容贴近地方实际、教学方式贴近真实生活、育人过程贴近学生心灵,有效释放社会大课堂的育人功能。
  (三)用好银发力量,赓续红色基因。积极发掘老党员、老工匠、老战士的思政育人价值,通过口述史采集方式将其宝贵经历转化为生动教学案例。定期开展“老前辈进校园”活动,打造富有感染力的代际对话课堂,让学生在面对面交流中感悟信仰力量、汲取精神滋养,推动红色基因与时代精神相融合,切实增强思政教育的感染力和实效性。
  三、构建协同机制,推动育人成果有效反哺城市发展
  “双堂”融合是一项系统工程,需建立稳定可持续的校地企协同机制,将组织优势、资源优势和制度优势转化为育人实效。
  (一)强化政校企联动,实现资源共享。积极构建政府、学校、企业协同机制,紧密对接组织部门、工青妇、村委及重点企业,共建红色教学点、产业实践岗与人才交流平台。通过整合红色文化、区域产业与技能人才资源,推动资源互通、平台共建、成果共享,形成多方参与、优势互补的育人共同体,为落实立德树人、服务茂名发展凝聚合力。
  (二)健全三维评价体系,突出实绩导向。建立“过程跟踪、成果评估、反馈优化”三维评价机制:过程维度关注学生成长轨迹与能力提升;成果维度考察实践作品、调研报告与服务成效;反馈维度收集合作单位与实践基地评价意见。通过多元化、动态化、全程化评价,实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确保思政教育落到实处、发挥实效。
  (三)建强多元师资队伍,提供人才支撑。组建开放共享的育人师资库,广泛吸纳思政教师、党政干部、行业工匠、资深榜样及学生骨干。通过优化师资结构,实现理论教学、政策解读、实践指导与朋辈引领有机融合,锻造专兼结合、协同育人的教学团队,推动形成“三全育人”格局,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坚实保障。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指明方向,“双堂”融合实践正是贯彻全会精神、推动思政改革创新的具体举措。展望“十五五”,我们将持续深化“双堂”融合,打造有高度、深度、温度的思政课,培养懂技术、能吃苦、有情怀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为茂名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贡献职教力量。(作者单位:茂名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