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奋力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行动纲领
梁辉良
金秋十月,硕果盈枝。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胜利闭幕,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这份凝聚全党智慧、反映人民意愿的纲领性文件,深刻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明确了“十五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是指导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团结奋斗的行动指南。
一、胸怀大局,准确把握“十五五”时期的时代方位与历史意义
“十五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五年,也是在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具有承前启后重要地位的关键时期。全会审议通过的《建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判断“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胜利完成,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中国式现代化迈出坚实步伐,为“十五五”时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建议》深刻指出,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风险挑战和时代要求。
与“十四五”规划建议相比,“十五五”规划建议更加突出体现了在承前启后中开拓进取的历史主动精神。它既与“十四五”规划一脉相承,保持了国家发展战略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又根据新发展阶段的新特征、新要求,作出了一系列具有全局性、前瞻性的战略部署。特别是将“如期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高质量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提升为独立章节进行部署,充分体现了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战略远见,彰显了我们党在风云变幻的国际环境中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坚定意志。
二、聚焦重点,深刻领会“十五五”规划建议的核心要义与战略部署
“十五五”规划建议既与“十四五”规划一脉相承,又根据新阶段新任务作出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深化与拓展。通过对比两份《建议》的内容,我们可以清晰地把握其战略演进与重点跃升。
一是在驱动力的擘画上,实现了从“创新核心地位”到“新质生产力引领”的能级跃升。“十四五”规划建议将创新置于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核心地位”,强调“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这是一个奠基性的重大判断。“十五五”规划建议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质生产力”这一标志性概念,并将其作为第四部分的标题——“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一变化绝非简单的术语更新,而是战略重心的深化。它强调科技创新不再仅仅是宏观战略,更要落实到具体的、先进的生产力形态上,实现技术与产业的直接耦合。在任务部署上,“十四五”规划建议前瞻性地列出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前沿领域;而“十五五”规划建议则更加聚焦,以“超常规措施”的决心,列出“集成电路、工业母机、高端仪器、基础软件”等亟待突破的具体清单,并首次专项部署“人工智能+”行动,要求其全方位赋能千行百业。这体现了从“布局前沿”到“攻坚核心”与“全面赋能”并重的战略转向,旨在打造高质量发展最坚实的引擎。
二是在发展格局的构建上,实现了从“畅通循环”到“增强内生动力和可靠性”的深度拓展。“十四五”规划建议创造性地提出了“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并将扩大内需作为“战略基点”。“十五五”规划建议则将“强大国内市场”的定位提升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依托”。“依托”二字,分量更重,凸显了内需不仅是起点,更是我们应对风高浪急国际环境的“压舱石”和持续发展的“稳定器”。在具体路径上,“十四五”规划建议侧重于“畅通国内大循环”,“打破行业垄断和地方保护”。“十五五”规划建议则直指要害,专门强调“坚决破除阻碍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卡点堵点”,并具体到“消除要素获取、资质认定、招标投标、政府采购等方面壁垒”,旨在从根本上打通经济循环的“中梗阻”。同时,在扩大消费上,更注重“打造消费新场景”、“拓展入境消费”;在有效投资上,强调“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和人的全面发展投资”。这些部署表明,构建新格局的重点正从“打通脉络”向“强健肌体”、从规模扩张向内涵提升深化。
三是在发展安全的统筹上,实现了从“贯穿各领域”到“体系化能力建设”的全面强化。两份《建议》都高度重视安全,但“十五五”规划建议的部署更为系统、具体和凸显。“十四五”规划建议将“统筹发展和安全”单列一章,强调“把安全发展贯穿国家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十五五”规划建议则将“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独立成篇(第十三部分),并前所未有地将“如期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高质量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提升为单独章节(第十四部分)。这一结构性的重大调整,极大提升了国家安全与国防军队建设在整个发展战略中的能见度和权重。在内容上,“十五五”规划建议不仅关注传统安全,更首次系统性地提出加强“网络、数据、人工智能、生物、核、太空、深海等新兴领域国家安全能力建设”,并明确要求“统筹推进房地产、地方政府债务、中小金融机构等风险有序化解”。这充分展现了党中央面对复杂严峻的内外风险挑战,致力于构建与高质量发展相匹配的、覆盖全域的高水平安全体系的战略决心。
四是在价值目标的追求上,实现了从“福祉新水平”到“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务实推进。“十四五”规划建议设定了“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的奋斗目标。“十五五”规划建议则明确提出“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扎实推进”意味着共同富裕从远景蓝图进入了实质性的施工阶段。最显著的对比体现在对人口问题的回应上。“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十五五”规划建议则将其深化为“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并给出了极具操作性的“路线图”,如“发挥育儿补贴和个人所得税抵扣政策作用”、“深入开展托育服务补助示范试点”、“稳妥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等。此外,对“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推动房地产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健康中国”等方面的部署也更为细致具体。这些都表明,“十五五”时期的民生工作更加强调政策的精准性、有效性和可持续性,致力于在高质量发展中让人民群众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三、强化保证,坚定不移依靠党的领导凝聚磅礴伟力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十五五”规划建议再次强调“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这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必须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实上下贯通、执行有力。要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锻造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激发全社会干事创业活力,形成万众一心、勠力进取的生动局面,为规划顺利实施提供坚强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
蓝图已经绘就,奋斗正当其时。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把《建议》确定的各项决策部署和工作要求落到实处,坚定信心、锐意进取,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共同奋斗,不断开创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新局面!
(作者系茂名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