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红色之旅


■王如晓
  初秋的一天,晨曦初露,我踏上了井冈山的土地。空气中,仿佛还回荡着九十多年前的呐喊。此行的目的,就是要探寻那深植于井冈山血脉中的红色基因,感受那段烽火岁月留下的精神印记。回来后,把此行的观感告诉孩子们,做好青少年的红色基因教育工作,以尽到自己身为市关工委一员的责任。
  我们参观首站是大小井,这里曾是红军最早的医疗所所在地(即小井红军医院)。沿着青苔石阶上行,两旁古木参天,溪水潺潺。我抚摸着一口老井的井沿,看到井水依然清澈见底。当地老人告诉我:“当年红军就是用这井水做饭,医生就是用这井水自制盐水为伤员清洗伤口。”我俯身掬起一捧井水,清凉之感直透心底。当年在缺乏粮食、缺医少药的条件下,红军战士及医务人员就是靠着这样的天然资源,挽救了多少革命火种。井边石碑刻着的“吃水不忘挖井人”七个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午后,我们来到了茅坪村的八角楼。这是一栋典型的湘赣边界民居,因楼上有一个八角形天窗而得名。木楼梯吱呀作响,仿佛在诉说着过往的故事。1928年10月,毛泽东同志在这里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我站在书桌前,看着那盏锈迹斑斑的油灯,恍惚见毛主席深夜伏案。讲解员动情地说:“就是在这个简陋的小阁楼里,毛泽东同志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我的心中涌起一股暖流。
  次日清晨,我们登上了黄洋界。站在海拔1343米的哨口,山风猎猎,云雾在脚下翻涌,顿生“一览众山小”的豪迈。这里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是井冈山的五大哨口之一。1928年8月30日,红军凭借黄洋界天险,击退了敌军的进攻,创造了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我抚摸着那门立下赫赫战功的迫击炮,耳边似乎响起了震天的喊杀声和隆隆炮声。石碑上毛泽东同志题写的“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将我的思绪带回了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站在这里,我不仅感受到了革命先辈的英勇无畏,更感受了“人民群众才是真正的铜墙铁壁”这句话的真谛。
  随后,我们来到了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在众多展品中,一根扁担格外引人注目——这就是著名的“朱德扁担”。扁担微微弯曲,表面光滑发亮,那是岁月和手掌共同打磨的痕迹。1928年,朱德同志时年已过四十,却坚持和战士们一起翻山越岭挑粮上山。同志们心疼他年纪大军务忙,偷偷把他的扁担藏起来。朱德同志找不到扁担,只好请人重新做了一根,并在上面写上“朱德扁担,不准乱拿”八个大字。看着这根普通的扁担,我的眼睛湿润了。我想:它挑起的何止是粮食?更是一个革命者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的承诺,是官兵一致、上下同心战胜一切困难的生动体现。
  夕阳西下,我们来到茨坪“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它建在北岩峰上,坐北朝南,面对雄伟的井冈山主峰。苍松翠柏间,纪念碑巍然耸立,庄严肃穆,瞻仰者众多,花圈摆满一地。我们依次参观了纪念堂、碑林、雕像园及纪念碑等景点,被这里发生的事迹一次次感动得热泪盈眶。
  下山的路上,我遇到一队穿着红军军装的小学生,他们正在老师的带领下参加“重走红军路”活动。自己作为一名退休老教师,一种责任和激情在胸中涌动。我看到孩子们红扑扑的脸蛋上洋溢着朝气,听到清脆的歌声在山谷间回荡。那一刻,我恍然明白:红色基因正以新的形式在新一代身上延续。
  离开井冈山时,回望那片渐渐远去的红土地,那漫山遍野的翠竹,我心中充满了力量。这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蕴含着永恒的红色基因。这种基因,不仅是历史的回响,更是未来的召唤;不仅是精神的丰碑,更是前进的动力。它告诉我们:无论走得多远,都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向哪里出发;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保持理想信念和不屈不挠的精神。